安装在运输机上的ALQ-157型红外干扰机 ●喷油延燃:当飞机遭到红外导弹追击时,从机尾处喷射出一团油料,延迟一定时间后再开始燃烧,能产生与发动机尾焰相似的近红外辐射,诱使导弹偏离真正的目标。这种方式也称作“热砖干扰”,不过要研究出成形燃烧技术使产生的辐射扩展到中长红外波段,才能提高干扰的有效性。
属于压制性干扰的主要手段有:
●激光致盲:从飞机上发射低能激光束去照射包括导弹导引头在内的敌方各种光电传感器,使之接收饱和辐射而陷入迷盲直至完全失效。这种方式对激光功率要求不高,但就将被动干扰转化为主动攻击,方向性强,反应速度快,可作用于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缺点是激光的作用距离有限,在不良天气和烟尘中更容易衰减,而且要有精确跟踪设备的引导才能对准目标。对于成像制导系统,激光束一次只能损伤少数几个探测单元,需要持续照射或提高功率来扩大致盲效果。
AAQ-24激光定向干扰系统
通过激光束致盲导弹引导头 ●直接摧毁:仅仅把对方变成“睁眼瞎”还不够,更彻底的方法是利用高能激光、微波、粒子束之类的定向能武器直接击毁来袭导弹,或是破坏对方的光电设备和武器装备,以“先下手为强”的方式消除战场上的潜在威胁。不过,定向能武器虽然作战效率高,隐蔽性好,既可以用于软干扰也可以实施硬杀伤,但技术复杂,要达到小型化和实用化的阶段尚需时日。
擦亮“蛇眼”——红外空空导弹的抗干扰技术
面对“猎物”布下的重重干扰,“响尾蛇”们必须练就一副“慧眼”才能尽显杀手本色。第一代红外空空导弹没有抗干扰能力,只会一头撞向点状的辐射源,甚至连太阳光和水面的反光都分辨不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虽然仍以点源制导机制为主,但已可以通过扩展接收波长来区分背景辐射和目标辐射。有的型号还采用分级触发技术识别出红外假目标的出现,并依靠惯性引导方式继续跟踪原来的目标。
对于红外诱饵弹这类点状辐射干扰物,装有双色或多元探测器和数字处理器的红外导弹不会简单地追踪视场内辐射能量最大的目标,而是从辐射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如果辐射强度突然增大,则可能受到了干扰,即使暂时无法分辨真伪,导引头也会对照原目标的辐射值,从多个分开的辐射源中选择最为相近的一个继续跟踪。此外,对真假目标的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记录和分析,也能很快识别出普通的诱饵弹。而根据原目标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飞行特性预先测算出其下一时刻所处的位置,还可以缩小导引头的探测范围,排除掉视野中其它位置上出现的干扰。
以色列“怪蛇”5空空导弹的红外成像
红外空空导弹发展到第四代后,所采用的成像制导技术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红外成像导引头是依靠探测目标和背景之间的温度以及红外辐射的差异来获得热源图像,与早期红外探测器只能获得的点状信号相比,不仅含有目标的辐射能量数值,还包括有关目标形状特征方面更为具体的信息。借助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制导系统可在复杂环境下迅速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目标图像进行校正、补偿等处理,提取出更准确的特征数据,转化为控制信号引导导弹飞向真实目标。在追踪目标的过程中,采用图像匹配技术的制导系统按照目标红外图像提供的多维信息,可以分辨出在辐射和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干扰信号。当距离接近时,制导系统还能通过目标的外形轮廓图像瞄准其要害部位,配合末端控制技术达到一击必杀的致命效果。
SM-3标准拦截弹道导弹时的红外成像
随着机载光电对抗系统的普遍应用,以及隐形技术在飞机上的实用化,采用单一制导模式的空空导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技术条件下的空中作战要求,集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导模式于一身的多模式复合制导技术因此成为未来空空导弹的发展重点。所谓的多模制导包括了以对应于不同波段的多种探测器同时搜索和识别目标的多模探测技术、利用多种跟踪模式对抗光电干扰锁定真实目标的多模跟踪技术、在不同条件下智能化地控制导弹取得最佳攻击效果的多模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从1980年代出现多模制导技术以来,红外制导方式就找到了多个“搭档”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强化了包括抗干扰在内的综合作战能力。例如:
●半主动雷达与被动红外双模制导:既利用雷达回波扩大了截获距离,又提高了末端制导的精度。
●被动射频与被动红外双模制导:针对空中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等发射大量电磁辐射的目标,可隐蔽地发起攻击,即使在目标关机后仍可用红外制导方式继续追踪。
●主动与被动射频加红外三模制导:结合主动雷达、被动射频和红外寻的三重手段,提高了探测追踪能力,遇到干扰时可相互弥补,形成全天候全方位的攻击能力。
“响尾蛇”家族的第四代成员AIM-9X采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焦平面成像技术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场干扰与抗干扰的斗法中,是“响尾蛇”识破迷阵并出击得手,还是“猎物”成功脱身后反咬一口?结果不仅要看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劣对比,更重要的还在于飞行人员的操作水平、应变能力乃至心理素质。在瞬间即可分出胜负的现代空战中,人的因素仍然是决定性的。
原载航空历史迷的新浪博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