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双料金头盔”聊空战,他居然用这种手段获胜
作者:看空天原载微信号看空天(kankongtian)
来自空翼
对于战斗机飞行员而言,空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空战的奥秘在于它的复杂性,它与技术息息相关,也受到空战理念进步的推动。不同的人对空战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视角。此次,我们对话一位大牛飞行员。听一听他对空战战术条分缕析地解读。
以下,以“飞飞”代表该飞行员,“天天”当然是看空天(ID:看空天)啦。
这位飞行员曾两次参加空军组织的对抗空战比武竞赛,均获得“金头盔”(空战能手)。和他交谈,能感到他开阔的思路,他对当今最前沿的航空武器装备、新技术的发展感知很敏锐,他的话总是能直抵要害。这让人看到了中国空军新一代战斗机飞行员的视野和研究问题的深度。
这位飞行员认为,如何打赢空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的技术、战术很多,“如果技术前进一小步,那战术就需要迈进一大步”。他说,从接敌到近距格斗,可能一个动作、一个判断就决定了空战的结果。在他看来,获取空战胜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能击其不能”。
接敌:速度高度均需“有度”
三代机和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四代机比,就好比是步兵和骑兵的关系,能超音速巡航的飞机会突然杀过来砍你一刀,然后就走了,你追也追不上。更大的问题是,你还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天天:如果我们把空战人为的分为几个阶段,是不是可以这样划分:接敌、占位、中距空战、近距离空战。那么,我们就从接敌谈起吧。在空战打响之前,你首先要知道敌人在哪。这就涉及如何搜索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有预警机或者地面雷达进行引导和目标信息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搜索目标?何时开雷达?
飞飞:在有外部信息支援和引导的情况下,通常是在目标进入你的导弹射击包线之前的某一段打开机载雷达。这样开雷达之后,锁定目标便可发射导弹。在有外部信息支援和引导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过早地打开雷达,这样一方面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不利于隐蔽。另外一方面,相当于给了对方一个预警的时间,他可以考虑如何干扰你的雷达。最好就是开雷达——锁定——发射导弹,一气呵成。
天天:导弹的射击包线其实涉及的因素很复杂,在没有打开雷达之前,没有获得目标足够的参数之前,是不是很难精确确定这时候的射击包线?
飞飞:那就需要你对自身装备的深入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你必须很清楚目标什么时候进入你的导弹射程。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装备吃透、钻透,对不同距离、高度、速度下的发射距离牢记在心。我们都说要“人机一体”,你要知道你的拳头能打多远、有多有力,这就是“人机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
天天:如果一方有外部信息支援,而另一方没有,对作战会有什么影响?
飞飞:如果一方有外部信息支援,而另一方没有,那没有的一方将处于极大的被动局面,这是一种不对称的、单向透明的状态,没有信息支援的一方不管武器多先进也没法打。
天天:这使我想到,在越南战争的时候,包括我们人民空军的国土防空时期,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面引导的好,可以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飞机。
飞飞:是的。如果双方都没有地面引导,而完全依靠机载雷达搜索,在一个很广阔的空域内搜索目标会很困难。因为歼击机的火控雷达搜索范围小,完成一个大扇面的搜索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很容易漏掉敌人。总之,用歼击机的雷达进行大空域的搜索,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最好还是有外部的信息支援。
1963年9月20日,我海军航空兵大队长高翔和黄凤生驾驶歼-6战斗机,在雷州半岛上空,以291米的近距离,开炮击落美军入侵的F-104C型战斗机
天天:在这一阶段,先敌发现能带来哪些具体优势?
飞飞:先敌发现,就会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单向的战场透明。我先发现了你,那么我就有准备了,我是在打有准备之仗,而你是打无准备之仗。我们都讲OODA循环,也就是观察、判断、决策、执行。谁先观察到目标,谁就先做判断,先做决策。我在几次自由空战对抗中能够获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先于对手目视。
天天:发现目标之后,可能就会涉及一个占位问题。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多数飞行员会爬升、增速,获取能量优势。在高位的时候,同样的导弹射程会远一些,但是对于雷达而言,往下看会有地面杂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探测距离,特别是型号较老的雷达;而低位的一方,雷达看对方时的背景就很干净,可能看得更远,但导弹在低空,是往上打,射程就近。那么什么时候选择哪种占位更好?
飞飞:通常是占据高位更好一些。你和目标机有正高度差,导弹打得就相对较远,同时战机也有势能优势。现在的机载雷达都具备下视能力,当然,可能会比上视的探测距离近一些,但是减小的幅度非常有限,未来会更小。雷达下视距离仍然远远大于导弹的发射距离。当然,高度也不能说越高越好,因为太高了空气稀薄,不利于飞机的机动。
天天:在接敌的时候,战机通常会增速,但也并非越快越好吧?
飞飞:对,更大的速度能将导弹“扔”得更远。当然,未必速度越大越好,你的速度增大了,对方飞机的导弹攻击包线也会扩大。这也会涉及转弯半径的问题,速度太快了转弯半径就越大,不同的飞机有不同的优势高度和速度。比如三代机在有外挂的情况,在高空飞出1.5马赫以上的速度,那么飞机的机动性损失就太大。如果对方释放电子干扰,你的导弹打不出去,而别人打你时,规避都不容易。
另外,对于三代机而言,从亚音速巡航状态加速到超音速,需要一个过程,速度再往上冲需要一定时间,开加力时间过长会导致耗油过多,不利于持续作战。空中态势是千变万化的,你用那么长时间来加速,就可能给对手留下机会。
天天:三代机的设计原则是在中低空亚音速进行格斗,这是它的优势区间,让它进行超音速空战可能就不适合了。另外一方面,打开加力也会增加对方红外制导导弹导引头和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探测距离,所以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吧。既然速度并非越快越好,那为何国外的四代机,还追求1.5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飞飞:四代机的超音速巡航和三代机的开加力冲超音速完全不同。前者就如同用百米的速度跑一万米,它的持续力很强,耗油相对较小,而且四代机是隐身的,它在超音速状态下发射导弹能单方面增大导弹的发射距离。而三代机冲超音速则是像百米冲刺一样,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三代机和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四代机比,就好比是步兵和骑兵的关系,超音速巡航的飞机会突然杀过来砍你一刀,然后就走了,你追也追不上。更大的问题是,你还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中距:先发后发皆可“制敌”
空战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总是按照你的预想发展。需要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天天:从国际上看,设计一款战斗机往往强调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摧毁。但是在空战中也有人提出,避其锋芒,后发制人。在超视距空战的时候,到底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哪个更好一些?
飞飞:空战最根本上是扬长避短,不管是同型机还是异型机,你把你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你的短处让敌人抓不住就是优势。这里,我们还要谈OODA循环。你能够比对手更早地看到,就意味着你能更快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尽远把对手打掉,这就是最好的战术。
当然,空战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总是按照你的预想发展。需要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这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学习,但更多来自于实践层面。反复训练,让你和你的战机所擅长的方面更强,也要知道你和你所驾驭的战机所不擅长的,并尽量改进。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扬长避短去制定。
当对手试图抑制你的特长时,比如你的优势在于打中距弹,对方采取种种措施抑制了你的优势,你就要有耐心,保存好自己,不要盲目进攻,以防陷入对方的圈套。进入等待时,最关键的就是你的观察、判断,抓住对手出现的失误,并迅速扩大为优势,再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胜势转化为战果。当然,对手也会抓住你的失误。实际上,关键也就是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一些、更准一点,心态轻松一些,头脑清醒一点。如果这个过程中对手始终没有犯错,那说明你遇到高手了。这种情况下,拼的是毅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天天:在中距阶段,如果让你选择,你是需要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还是射程更远的导弹?
飞飞:我会选择态势感知能力。导弹打得再远,对方可以通过干扰、机动让你打不出来,弹打出来命中不上。如果态势感知不好,我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就会有失误。就拿规避导弹来说,最好要明确判断出对手雷达的锁定时机,发射时机以及导弹逼近的时机。所以,增强态势感知能力,是飞机设计师一直努力的方向。现在,设计师为很多飞机安装上了雷达告警器甚至是精密的无源探测系统、导弹逼近告警器、激光告警器,就是这个目的。
近距:重在“以能击其不能”
空战的真谛就在于先敌发现,扬长避短,“以能击其不能”。
天天:如果在中距空战中双方都未能击落对方,很可能就面临近距离空战了。但实际上,中距和近距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就像有的导弹,可以兼顾中距和近距格斗一样。但是一般而言,是不是存在一个标准,就是目视发现目标?通常能在多远的距离目视发现目标?这时候雷达以及光电传感器能发挥什么作用?在中距转近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注意什么?
飞飞:还要看当时的天气条件和对方飞机的大小、涂装。在对抗中,我目视能在30公里上发现目标。我们有时候在地面上感觉雾霾、浮尘很大,但是在数千米以上的空中,往往能见度就很好了,除非有很多云。当然,近距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雷达和其他传感器探测目标,然后发动攻击,只不过在近距离的时候,更容易目视搜索。
近距离空战如同电话亭中拿着匕首格斗
天天:国外有人形容近距离格斗是“两个手持匕首的人在电话亭中的厮杀”,用来形容其风险和不可预知性。你认为,近距离格斗中的危险体现在哪里?
飞飞:这个比喻很好。在电话亭中用匕首格斗的结果是什么?只有一个人能走出来,甚至都走不出来。在近距空战中,你只有干掉对手的权利,没有要求退出的权利,因为没有脱离窗口。你跑,人家追过来就是一枚导弹。因此,在近距离格斗时,要么击落对方,要么被对方击落。
天天:如今,空战从超视距开始打,然后打到视距,格斗弹也都具有全向发射能力,这使得很多战斗可能在两机对头交叉之前就结束了,今后空战留给战斗机做筋斗、盘旋、咬尾的机会还多吗?你所经历的空战中,哪种情况更多?
飞飞:至少在目前来讲,格斗的机会还是很多。导弹先进了,对抗导弹的技术也会发展。比如说隐身、电子对抗、诱饵等等,都能很好地对付中距弹,对付红外成像格斗导弹的技术也会慢慢发展出来。空战远不是在迎头的时候相互发射几枚导弹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在双方武器装备性能、态势、技术、训练水平比较接近的情况下。
歼-10、歼-11在模拟空战中留下的尾迹
天天:推力矢量喷管往往被视为迅速获取优势的先进技术之一,特别是在近距离空战中。但是,之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份视频中,美国飞行员在点评美国的F-15和印度的苏-30MKI的对抗时认为,苏-30MKI启动推力矢量喷管后,能量损失很大,结果在空中就成了靶子。你对矢量喷管对空战的影响有何看法?
飞飞:推力矢量是一个好东西,不能说飞机损失能量过快就否定这种技术。它能迅速改变机头指向,如果配合大离轴角的导弹,能够快速截获、发射的导弹,那将具备极大的杀伤力。如果推力矢量技术不好,苏-35、T-50、F-22还装它干什么?但是具体说能带来多大的优势,或者如何变成“倍增器”,还要看实战检验,同时也要看人的运用。
很多人认为正在拐弯的是一枚导弹,其实那是一架一边放油一边压坡度转弯的飞机
天天:当然,推力矢量喷管最好还是和大推重比的发动机配合。这样推力矢量控制会降低飞机的能量,而大推力发动机又能快速为战机补充能量。而且我们感觉推力矢量通常在低速飞行时能够充分发挥。在通常的接敌速度,依靠空气动力就已经能够达到战斗机的最大裹在了。你刚才谈到,在空中击落目标并不容易。进一步讲,随着隐身技术和电子对抗系统的广泛采用,在空中击落一架先进飞机是不是越来越难。这一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战果中似乎也有所体现。而击毁地面的飞机似乎更为容易。那么空战会消失吗?或者说,空战还能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吗?
飞飞:空战不会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局部战争,特别是近20年的局部战争,基本上是以强凌弱,都是大国打小国。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空战的。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时候,南联盟的空军仍然与北约进行了空战,尽管结果是一边倒。但再往前回溯,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空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势均力敌的空军之间的冲突必然进行空战,因为你很难一下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我是赞同把敌方的空中力量消灭在地面,但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特别是大国,在均衡的情况下,那是不太可能的。
苏-35是我国装备的第一种带推力矢量的战斗机
天天:你曾两次获得金头盔,你认为你取胜的关键在哪里?
飞飞:我在对抗中近距离空战获胜的多一些,刚才谈到,从技术上讲就是先发现了目标。如果概括一下,空战的真谛就在于先敌发现,扬长避短,“以能击其不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