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9(第九“海因里希·劳”歼击航空兵大队;驻防佩内明德)*包括9架米格-23MF,28架米格-23ML和9架米格-23UB双座教练机
驻扎佩内明德的JG-9(第九“海因里希·劳”歼击航空兵大队)的一架米格-23ML,机翼下挂的是R-23R中距空空导弹,机腹下挂的是R-60短距空空格斗导弹
无挂载状态的米格-23ML战斗机
正在进行空空导弹训练的米格-23ML编队
正在进行编队飞行的米格-23ML
JBG-37(第三十七“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的一架米格-23UB双座教练机,照片可能拍摄于1990年
1977年,人民军空军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了L-39“信天翁”高级教练机,虽然平时L-39的用途为初中级飞行员培训以及靶机牵引,但是在必要时也可以挂载武器进行作战任务。截止1989年,人民军空军中有52架L-39以及改进型服役,集中于:
ZDK-33(第三十三模拟靶机小队;驻扎佩内明德),3架L-39ZO教练机,2架L-39V教练机;
FAG-25(第二十五教练航空兵中队;驻防罗滕堡),47架L-39ZO教练机。
人民军空军的L-39教练机进行训练飞行,请注意机翼下挂载的火箭巢
L-39V型教练机,此型飞机只有两架进入人民军空军服役,经查陈列在这里的是东德空军编号170的L-39V型教练机,1980年5月29日服役,两德合并后被联邦德国空军接收继续服役,编号28+48,1995年3月29日退役并送入人民军空军博物馆
1980年进口的米格-23BN开启了人民军对地攻击能力的新天地,这些新入役的飞机比起之前人民军空军的主力对地机型米格-17,攻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越。截止1989年,人民军空军共有18架米格-23BN服役,集中于:
JBG-37(第三十七“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驻防德累维茨),18架米格-23BN战斗轰炸机,三架米格-23UB教练机。
JBG-37(第三十七“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的米格-23BN
正在准备进行对地攻击训练的米格-23BN,注意翼下的火箭巢
JBG-37联队的一些飞行员聚拢在一架米格-23BN前拍照留念,照片摄于1990年
而在米格-23BN在人民军空军服役不到两年后,1984年11月开始装备部队的苏-22M4后掠翼战斗轰炸机(人民军空军24架苏-22M4战斗轰炸机,4架苏-22UM-3K双座教练机;人民军海军订购23架苏-22M4战斗轰炸机,4架苏-22UM-3K双座教练机)则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军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这型绰号“装配匠”的改进型飞机升级了航电设备与武器系统,可以挂载短距空空格斗弹用于自卫,并且可以挂载从包括火箭巢,机炮吊舱,制导/非制导炸弹与空对舰导弹在内的10余种对地/对舰武器。这也使得苏-22M4拥有了比米格-23BN更高的武器载荷量。
所有的苏-22M4都服役到了1989年,主要集中于:
JBG-77(第七十七“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驻防居斯特罗),装备24架苏-22M4歼击轰炸机、4架苏-22UM3K教练机;
MFG-28(第二十八“保罗·韦乔雷克”海军航空兵大队,隶属于海军;驻防居斯特罗),装备23架苏-22M4歼击轰炸机、4架苏-22UM3K教练机。
正在起飞的JBG-77(第七十七“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的苏-22M4,翼下挂载了火箭巢
同样是JBG-77联队的苏-22M4,照片摄于1986年
MFG-28(第二十八“保罗·韦乔雷克”海军航空兵大队,隶属于海军)的苏-22M4进行对舰攻击训练
MFG-28(第二十八“保罗·韦乔雷克”海军航空兵大队)的告别飞行涂装,照片摄于1990年9月27日,那天也是这个中队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图片拍摄地点为居斯特罗的拉格空军基地,当时已被联邦德国空军接管
JBG-77(第七十七“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歼击轰炸航空兵大队)的告别涂装,拍摄时间与地点同上
东德空军基地分布
米格-29:最后的国家人民军之鹰
人民军空军在整个八十年代并未停止现代化的步伐,直到1990年之前,对于柏林墙对面的西德空军仍然保持着技术优势(西德空军改进的可以发射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F-4ICE战斗机形成初始战斗力已经是1992年6月的事情了),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988年人民军空军从苏联引进的米格-29A型战斗机开始服役。
1988年-1989年人民军空军进口并装备了当时华约最好的多用途战斗机:米格-29A,引进的米格-29如同它们的苏联兄弟一样都装备有:
先进的头盔瞄系统:Schtel-3UM(这套系统使得配套的R-73导弹拥有了45°大离轴发射能力,而飞行员目视即可锁定目标,西方一直到2003年才研发出类似的头盔瞄准具);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雷达系统:RLPK-29E“蓝宝石”脉冲多普勒雷达(具备“锁定即击落”能力,在开阔空域对战斗机类型目标探测距离为100千米,目标锁定距离为70千米,目标跟踪角度为仰角+60°~-38°,方位角±67°,后半球探测距离为35千米,具备同时跟踪十个目标并且锁定其中威胁最大的一个目标施行攻击的能力);
世界上第一种“全向空空导弹”:R-73(设计标准为全天候,电子对抗环境下摧毁近程高灵敏度飞机遥控飞行器,具备非常优异的灵活性,可以在12G过载的情况下摧毁目标,而装备的“灯塔”高灵敏度被动红外搜索弹头使其具备在迎面和追击模式下都能摧毁目标的能力;飞行高度为20-20000米,目标最大飞行速度为2500千米/小时,红外搜索弹头的视野为90°,追踪目标的调整速度为60°/秒)
以及其他技战术装备。
1988年3月-1989年5月,人民军空军接收了20架米格-29A多用途战斗机与4架米格-29UB双座教练机,全部服役于:
JG-3(第三“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歼击航空兵大队;驻防普雷申),20架米格-29A,4架米格-29UB。
一架进行飞行的米格-29A,翼下并未挂载任何东西
正在进行编队飞行的米格-29A
地勤人员正在为一架米格-29UB双座教练机进行地面维护
一张很著名的照片,“红色604”的告别飞行涂装,机尾空军军徽左下角的为JG-3联队的队徽,机身上的270990代表这人民军空军米格-29A最后一次的飞行日期:1990年9月27日
在两德统一之后,联邦德国空军全数接收了人民军空军的米格-29,其中四架被送到联邦德国空军第71“李希霍芬”联队,并且在1991年3月4日到27日与该联队的F-4F“鬼怪II”进行对抗演练以检验作战效能,而后马不停蹄的转场至意大利撒丁岛,在4月份与意大利空军进行对抗演练。
一架继续使用人民军空军迷彩涂装的米格-29A,但是机身序号已经变为联邦德国序号98+08
两德合并后服役于联邦德国空军第73战斗机联队的两架米格-29,近处为米格-29A,远处为米格-29UB
联邦德国第73战斗机联队的一架米格-29A与两架F-4F进行编队飞行
按照北约的要求,联邦德国空军接收的米格-29A安装了符合北约标准的敌我识别,通信和战术区域导航设备,以用于融入北约的装备系统。1991年6月,对于米格-29A的评估结束,7月25日,联邦德国国防部批准了米格-29A继续服役的请求,被全部分配给驻扎拉格空军基地的第73战斗机联队第一中队,而其他的人民军空军飞机大部分则被快速的出售给其他国家或者独联体公司、捐赠给博物馆或者直接进行报废处理。
联邦德国空军的米格-29A战斗机一直服役到欧洲台风战斗机开始装备德国空军为止,2003年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了一项合同,以每架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出售第73战斗机联队第一中队的所有可在役的米格-29A,结束了这型多功能战斗机在两个德国的服役历史。
米格-29A(G)的德国空军告别涂装,机身被涂上了黑红黄的德国国旗色彩
陈列于人民军空军博物馆的米格-29A29+03号机,这架飞机因为飞机情况太差提前退役送入了博物馆,从而避免了被出售的命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