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30年
原作者:晨枫来自空军之翼1986年5月16日,电影《壮志凌云》首映。这部以美国海军飞行员为主题的电影很快获得巨大成功,汤姆·克鲁兹也一跃成为大红明星,至今余辉不熄。《壮志凌云2》的传说时有所闻,甚至有说法F-35将成为第二代《壮志凌云》的明星战斗机,洛克希德还有意赞助,但最终不了了之。不过对比30年前后的战斗机世界,不仅令人慨叹今昔烟云。
到底是F-14造就了《壮志凌云》的传奇,还是《壮志凌云》造就了F-14的传奇,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
灵巧的A-4是假想敌
F-5扮演了虚构的米格-28 《壮志凌云》里的明星战斗机是格鲁曼F-14A。由于故事设定在TopGun训练学校,空战集中在视距内,F-14的明星武器“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并没有登场,强大的同时射击6个空中目标的神技没有得到展现。在对抗演习中,假想敌是道格拉斯A-4“天鹰”;在虚构的波斯湾空战中,“米格-28”用诺斯罗普F-5E代替。不管是在演习还是在空战中,AIM-9M“响尾蛇”空空导弹都是在尾追攻击中发射的。
F-14A是在悲剧的F-111B的基础上重新打包设计而成的,采用变后掠翼,兼顾优秀的高速飞行和低速格斗性能。在《壮志凌云》里,F-14A像老鹰捉麻雀一样,转身猛扑,令人印象深刻。在现实中,除了在利比亚锡德拉湾空战中对利比亚空军的两次战绩,美国海军F-14A没有其他战绩,包括前南斯拉夫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中间的禁飞区作战。
A-4虽然是攻击机而不是战斗机,其轻小灵活的飞行特性十分适合模仿轻小灵活的苏制战斗机,高亚音速的最高速度不是问题,因为视距内的格斗以中空中速为主,一旦进入格斗,超音速飞行性能并不重要。
电影中没有突出强调超视距空战是正确的。80年代的时候,超视距空战的主要武器是AIM-54C“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和AIM-7F“麻雀”中程空空导弹。AIM-54系列是第一种实用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但飞行和雷达性能只适合用于拦截机动性不高的轰炸机,用于拦截战斗机则性能不足。伊朗空军在两伊战争中用“不死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那与其说是导弹性能的功劳,不如说是伊拉克飞行员的无能。AIM-7系列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在级要保持雷达照射,严重限制了战术灵活性,而且实战中的战绩很糟糕。电影中强调AIM-9M“响尾蛇”导弹,这是红外制导的近程空空导弹,是美国海军的发明,也在实战中证明了价值,至今“响尾蛇”依然是美欧空军的主力近程空空导弹。AIM-9M是马岛战争中大出风头的AIM-9L的进一步改进型,AIM-9L是第一种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不仅发射后不管,而且可以迎头攻击敌机,并在马岛战争中证明了这一能力。不过迎头攻击时敌机蒙皮的红外特征还是显著低于敌机发动机尾焰,因此电影中还是强调尾追攻击。
电影中还展现了航炮射击的场面。在越战中,美国战斗机迷信导弹威力,一度取消了航炮,带来巨大的被动。后期F-4开始加装航炮,但F-14在设计时就配备航炮,后来的F-15、F-16、F-18、F-22、F-35A(空军型)都配备了机内航炮。时至今日,航炮的实战价值虽然大大降低,但依然是必备的最后自卫手段,就像在飞机大炮导弹主导现代战场的今天,依然没有军人会放弃手中的枪一样。
“米格-28”当然是虚构的。电影中小心地使用双数编号的米格,以避免与现实中的任何米格战斗机撞车,在现实中不存在双数编号的米格战斗机。米格战斗机传统上强调轻小灵活,电影中也突出了这一点。《壮志凌云》的时代正是米格-29刚开始使用的时代,苏联战斗机实际上已经不再轻小,也不再简单,也开始逐渐强调超视距空战,但电影毕竟是电影,要求就不能太高了。
这时的中国还“歼-6万岁”余音未落
已经陈旧的歼-7方才开始大量装备
歼-8代表了中国航空的最高水平 在《壮志凌云》首映的时候,中美还在蜜月之中,还是反对苏联的同一条战壕的战友。中国的战斗机主力依然是米格-19为基础的歼-6,歼-7大批量装备部队刚刚开始,歼-8代表了中国航空的最高水平,还送了两架到格鲁曼用F-16的APG66雷达改装,以达到可与米格-29、苏-27一战的水平。当然,这个代号“和平珍珠”的计划后来流产了。
在机载武器方面,中国的霹雳-5近程空空导弹与早期“响尾蛇”相当,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霹雳-10还在研制中,而且装备数量最大的歼-6、歼-7由于机头雷达尺寸的限制,基本上不具备装备的条件。按照美国兰德公司的评估,在几年后的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期间,如果美中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可以轻易击溃中国空中力量,只要两个中队就可以控制海峡。
这也是苏联军事力量的顶峰时期。早期的米格-21、米格-23经过现代化改装,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据认为,米格-21比斯具有与F-16A一战的机动性,米格-23ML则具有可观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两者在客观上为米格-29和苏-27争取了时间,使得后两者有机会充分完善,在机动性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很长时间里首次在技术水平上与西方相当,米格-29、苏-27在众多航展上的出色表演给西方带来惊愕与解脱,幸好冷战结束了。
米格-29和苏-27成为苏联航空的绝唱
欧洲的“鹰狮”、“阵风”和“台风”也有可能成为欧洲战斗机的绝唱
这更是欧洲战斗机的最后亮色时代。瑞典“鹰狮”、法国“阵风”、英德意西“台风”在技术水平上或许超过了F-14、F-15、F-16、F-18和米格-29、苏-27,但毕竟在理念上就落后于已经在紧锣密鼓研制中的F-22。
这虽然是日本奇迹的顶峰,日本还是没有避免被迫抄作业、全新设计现有战斗机的悲剧 这也是日本奇迹的顶峰时代。日本经济高居世界第二,政治影响空前绝后,弄得美国都紧张起来,鼓噪“日本威胁”。日本试图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但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独立研制,而是在通用动力F-16的改进型“机敏隼”的基础上,抄一遍作业,使得三菱F-2成为现代战斗机历史上少有的全新设计的现有战斗机,整体成型复材机翼和主动电扫雷达也因为孤立的关键技术而不能发挥多少作用。
30年后,格鲁曼已经消失了,成为诺斯罗普-格鲁曼的一部分。道格拉斯在更早就消失了,在《壮志凌云》时代已经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的一部分,如今并入了波音。通用动力也消失了,并入洛克希德-马丁。F-14在2006年退役,波音F-18E成为主力舰队防空战斗机。美国海军的TopGun学校也从加利福利亚的Miramar搬家到内华达的Fallon,训练也不再是一边倒的格斗,而是结合超视距和电子战,如与EA-18G的配合训练。
F-18E是作为过渡战斗机设计的,但NATF流产后,F-18E成为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防空战斗机,即使F-35C服役后依然是这样
F-35C是作为打击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使用的,并非“真正的战斗机”
A-4的假想敌角色也被F-16所取代
F-18E是从经典型F-18大改而来的,尺寸、重量大大增加,机载系统脱胎换骨,实际上已经和经典F-18貌合神离了。这依然只是半隐身的设计,但美国海军并不认为这是太大的缺点,美国海军更加注重系统对抗和平台能力,这一点与美国空军强调战斗机单打独斗性能的做法不同。F-18E将边条理念推到极致,在配备增推的F414发动机之后,顺盘性能相当强悍。在主动电扫雷达和AIM-120C/D中程空空导弹的配合下,超视距和格斗能力兼优。在TopGun的假想敌方面,F-16代替了A-4,这些是拆除了无用设备后机动性得到加强的特别版F-16。
美国海军没有真正的隐身战斗机,F-35C具有隐身性能,但这是反舰对地攻击为主的打击战斗机,不是舰队防空战斗机,或者说,不算“真正的战斗机”。美国海军正在展开下一代战斗机的预研,预计将包括隐身、超巡、超机动能力和网络战(包括作为有人机-无人机综合体的指挥节点)能力,但要从纸面上走下来尚需时日。
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在美国空海军里已经基本上顶替了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系列,而新一代AIM-9X BlockII的射程比传统“响尾蛇”增加了一倍,实际上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AIM-120和AIM-9X2都有双向数据链,可以发射后锁定,极大地增加了战术灵活性。在理论上,AIM-9X2可以在数据链的引导下,发射后急转弯,攻击本机尾后的敌机。《壮志凌云》里这样的尾追攻击已经没有必要。事实上,大部分现代空战都将在超视距首先打响,只有侥幸穿越超视距攻击屏幕的敌机才有机会进入视距格斗空战。另一方面,近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增加,达到超视距作战能力;中程空空导弹的机动性增加,最小发射距离减小,可以部分取代近程空空导弹的作用。F-35的基本空战武器只有AIM-120,只有在外挂条件下才能挂载AIM-9X。不过这种做法的明智性还是有争议的,F-22保留了AIM-9系列的专用弹舱和发射导轨。
在“那一边”,苏联解体了,米格消失了,并入苏霍伊旗下,米格-29成为绝唱。苏-27及其改型依然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新一代苏-35S还是苏-27的深度大改。下一代苏霍伊T-50(最后定名未定,T-50还是设计局代号)的研制一波三折,在发现原始设计的强度问题后大改,原定的2016年服役早就不提了,现在看来2020年前能服役已经不错了。但与震撼的苏-27相比,T-50在设计上保守得多,在设计理念和基本技术上缺乏足够的亮点。
欧洲在两风之后丧失了独立研发下一代战斗机的勇气,瑞典更是在“鹰狮”之后放弃了独立研制。欧洲依然在无人机方面紧追航空科技前沿,但在可预见的将来,无人机依然不可能取代有人机,而只能作为有人机的补充。有人机作为有人机-无人机综合体的“领导”,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但欧洲没有相关计划。两风和“鹰狮”是否会成为欧洲战斗机的绝唱,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久经波折才首飞的“心神”带来的疑问比解答的问题更多 日本在F-2之后泻了自力更生的火。“心神”说起来是为F-3铺路的技术验证机,但从头到脚展示的是三心二意,大大的“钓鱼”写在额头上,试图诱迫美国出售F-22,但美国根本不上钩。日本在无奈之下购买了F-35,但最迫切需要的下一代防空战斗机依然没有着落。久经波折之后,“心神”终于首飞了,但从“心神”到F-3的道路一点也没有清晰起来,相反更迷茫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