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49:46

SpaceX教你堆火箭

作者:闹钟
转载自:飞天众智

  自从2010年起来,美国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近乎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有狂热的粉丝,也有相关的文化图腾,更有无数力挺的跨界著名关注者。目前,已被许多营销团体或者个人包装用于各类营销目的。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截至2015年末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Falcon-9)完成了至少6次发射,把多颗航天器送入轨道。作为一种LEO酬载13吨、典型发射任务报价只有5400万美元的“经济适用型”中型运载火箭,“猎鹰9”的实用、可靠已经得到证明。而这并非SpaceX最著名的地方。

“猎鹰9”迄今进行过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这是去年12月唯一成功的那一次
  最吸引眼球的是——迄今为止“猎鹰9”回收型进行了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有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载荷入轨+回收成功),剩下的几次也部分成功(载荷入轨+回收失败)。

  众所周知,SpaceX的创始人埃龙·马斯克并非航天专业出身,但是自创办SpaceX以来,搞得有声有色。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2:03

货架产品+成熟技术+扁平化研发+够用就行 = 猎鹰火箭

SpaceX的成功之道,简而言之两个字——堆砌。
  以“猎鹰9”【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取自最新的版本1.1型号】为例,其采用涡轮发射器循环的梅林(Merlin)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一般。为了能满足推力要求,火箭第一级居然并联9台梅林1D型(起飞级型号)。最终实现了整箭最大起飞质量541吨,200km/28°圆轨道酬载约13吨的优异成绩。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最关键因素,而梅林发动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海平面比冲只有270s~275s(梅林1D,更早型号的比冲还要低一些),它的循环模式、比冲都指标都已经落后,推力也偏低,哪怕是最新型号、海平面推力最大的梅林1D,也只有大约66吨推力。


梅林1C发动机:小巧、简单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3:23

  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引擎?显然不是。

  在NASA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梅林发动机和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SSME相比,就是技术落伍的“大路货”。比如大名鼎鼎的洛克达因(Rocketdyne),它研发的SSME,液氢液氧燃料、高压补燃循环、可以重复使用,海平面比冲366s、海平面推力约190吨,甩开梅林1D一大截,真空比冲(452s)的差距就更大了,梅林1D只有310s。基于坊间戏称SpaceX是NASA的“干儿子”,而梅林发动机也是这位干妈带来的礼物之一。如果说这种发动机很一般,那么看来似乎妈对这个“干儿子”也不怎么样咯?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这是SpaceX自己的选择。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性能优越,价格更是感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4:20

  “猎鹰9”的成功就在于它采用了梅林发动机这样的“大路货”。

  梅林发动机廉价,最新型的梅林1D、据推算价格也只有百万美元级别,而SSME的价格是几千万美元,折算成单位海平面推力价格,SSME是梅林1D的至少十倍,燃料的价格也差异极大(液氢VS煤油)。梅林发动机的推力适中,一子级九发并联、二子级一台梅林V,梅林V是在起飞级型号的基础上,采用大面积比的高空喷管改进而来,和梅林1D有很大的继承性。于是,一种发动机满足了所有需要,而其技术始于外来的无偿转让,公司要做的只是在获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改进——这也极大地摊薄了研发成本。更是有利于组织批量生产、控制成本、提升质量。最终,以最经济的价格生产出适用的引擎。

“梅林”发动机生产流水线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5:45

  除了发动机,“猎鹰9”还大量选用商业、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相比较昂贵的宇航级器件,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这些器件采用的技术更先进、性能指标更好,比如说CPU,宇航级CPU比商业、工业级产品至少落后两代。“猎鹰9”毕竟不是卫星、不是深空探测器,它的工作寿命以分钟计、而非以月、以年计,商业、工业级元器件只要经过严格测试,辅以有针对性的辐射防护,完全可以在火箭上使用。


SpaceX的电磁干扰(EMI)测试室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6:53

  在研发/生产管理上,互联网行业投资人出身的埃隆·马斯克把该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引入SpaceX,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公司内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部门划分,甚至没有组织机构图,各领域的员工平等地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研发与生产的联系更为紧密,抛弃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复杂低效的冗长管理流程。有一个不能保证真实性的故事,姑且算个段子吧,可见SpaceX的管理风格:“猎鹰9”研发工作的早期,某次发射前,经过计算和分析、一子级发动机的喷管需要调整面积比。如果是传统的航天系统作风,这个调整从请示报告再到层层批复、直到最终实施,最快也要一个星期。SpaceX不走这个套路,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当场拍板,工程师马上拿着工具就去把喷管剪掉一截,前后统共几个小时,搞定。得益于这种扁平化管理、互联网基因,加之NASA全力支持,提供了大量设备、设施和智力支援,SpaceX长期保持着研发、生产团队的精干高效,公司曾经多年维持在数百人规模,2012年才扩张到千人,在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效率,“猎鹰9”火箭从方案论证到首飞,仅用了四年半时间。


埃隆·马斯克等SpaceX的高管层在监看火箭发射: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风格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8:10

背黑锅你来,送死我去!SpaceX的抉择

  SpaceX是NASA大力扶持,用来对抗ULA(发射联盟)的重要工具,NASA不仅授予SpaceX大量发射合同,还向其近乎无偿地转移了大量技术,并提供关键的设备、场所,帮助SpaceX研发、制造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这种扶持力度之大,放在中国的体制下、甚至有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的嫌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paceX在技术上完全依赖NASA、吃NASA在过去几十年攒下的老本。相反,SpaceX很重视打造自己的技术力量、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技术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SpaceX公司决策层,表现出很好的“技术感觉”,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眼光精准、独到,赋予“猎鹰9”火箭诸多技术亮点。

  在发动机方面,SpaceX没有去啃富氧燃烧、高压补燃循环这块硬骨头。SpaceX很清楚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难度,把突破点放在了另一个方面:减重。梅林发动机的原型,阿波罗飞船的降落发动机,本来就以高推重比为特点,SpaceX在研发过程中更是大胆采用了诸如爆炸成型工艺等新技术、新材料,在大幅度提高燃烧室压力、增加发动机推力的同时,减重30%,梅林1D发动机的推重比高达150。

Merlin1C(左)/Merlin1D(右)对比,后者的结构进一步简化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19:59:38

  另一方面,SpaceX在箭体减重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大胆使用诸如 2198铝-锂合金这样的新材料,并且在结构减重设计方面堪称冒进。例如,“猎鹰9”1.1版的级间段把分离机构从1.0版的九个减为三个,并且把火箭的长径比放大到19,这个设计可谓惊世骇俗。根据中国航天系统多年积累的经验,增大长径比有利于降低火箭的飞行阻力、减轻箭体重量,但是同时造成箭体纵向刚度不足、容易发生震颤、进而降低火箭的可靠性,所以长径比最好不要超过15——火箭纵向刚度不足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东风2”导弹首飞,就是因为纵向刚度不足、箭体发生震颤导致发射失败,教训十分惨痛。可以说,在箭体设计方面,SpaceX榨干了材料的潜力、颠覆了一系列火箭设计的经验公式,甚至带着一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混劲来进行“赌博”式的尝试。但他们博对了,由此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猎鹰9”1.1版做到了高达30的干质比,箭体减重做到了极致。

“猎鹰9”火箭1.1版级间段,分离机构从1.0版的9个减为3个
美国国内现役几种主力火箭等比例对比图(缺战神系列)。“猎鹰9”火箭1.1版(左3)长径比达到19,人送外号“铅笔火箭”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20:00:40

  对火箭公式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发动机比冲,二是火箭的干重。提高比冲、降低干重都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系数。梅林发动机采用的燃气发射器循环限制了发动机比冲的提高,从较早的梅林1C到最新的梅林1D,燃烧室压力从1000psi提升到1420psi,海平面比冲仅仅从约266s提升到273s(推测值),比冲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通过发动机和箭体的减重,“猎鹰9”用比冲指标落伍的发动机、实现了还算不错的运载系数,和“长征7”火箭相当。

年后即将试射的“长征7”。其发动机设计非常先进,但箭体构造却保守落后,以至于大大拖累了整体能力。未来,将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升级,以挖掘其最大潜能
  要知道“长征7”使用的YF100发动机可是高压补燃循环、富氧燃烧技术,海平面比冲301s,技术领先“梅林”整整一代,但是,因为箭体设计保守、加之发动机推重比不高(坊间传闻,YF100有超重问题),“长征7”的干质比不高,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运载系数仅仅和“猎鹰9”打了个平手,发动机的领先并没有转换成运载系数的领先,实在不太令人满意——这恐怕也是“长征7”将来需要大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万磁王 发表于 2016-1-30 20:01:42

项庄舞剑——“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


  行文至此,有一个结论已经跃然纸上:SpaceX的“猎鹰9”火箭,是一款使用货架产品+成熟技术,并且大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性能较好、成本控制非常成功的“经济适用性”火箭。但是SpaceX在2015年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并不是“猎鹰9”的技术成熟与价格低廉,而是它的一子级回收复用试验。虽然多次试射磕磕碰碰,只有一次陆上回收取得了成功,但是“猎鹰9”回收型所采用的主发动机减速+垂直回收模式无疑是开创性的,埃隆·马斯克更是频频放话,要凭借这个技术实现航天发射的“白菜化”,把单位质量发射成本降低1/20,震惊世界。对此,外界褒贬不一,心悦诚服、深信不疑者有之,半信半疑、谨慎观望者有之,更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嘴炮牛皮……那么,“猎鹰9”的一子级回收复用,真的能兑现埃隆·马斯克的豪言、颠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格局?或者,这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猎鹰9”火箭一子级回收现场照片(到目前仅有的一次成功)。而马斯克则宣布,这枚子级不会复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SpaceX教你堆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