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的基地与城市——航空母舰的海上保障
原作者:Crazy Ivan劈波斩浪的巨大身躯、紧张忙碌的飞行甲板、整齐排列的作战飞机,还有刺激肾上腺素的弹射起飞和降落着舰……一谈到航空母舰,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其实,航空母舰的日常活动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这些。作为前沿部署、快速反应的机动力量,航空母舰多数时候都远离指挥中枢和后方母港,想要持续发挥出作战威力,自身就必须成为一个功能全面、运转高效的活动基地。下面就以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为例介绍相关情况。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CVN-70)
组织严密的管理体系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航空母舰,“尼米兹”级单舰满载排水量约有10万吨,可搭载近百架各式飞机。包括操舰人员、飞行人员和海军陆战队官兵在内,航母上的人员编制可超过6000人,这比不少美国城镇的常住人口还多。而要保障这么多人在出海后仍能正常进行工作和生活,必要的配套设施可是一个都不能少。在300多米长、上下分为十几层的庞大舰身内,除了工作舱室、库房和人员住所外,还分布着许多生活服务站点,如厨房、餐厅、医务室、邮政所(每艘航母都有自己的邮政编码)、广播站、电视台、放映厅、图书馆、综合商店、浴室、洗衣房、理发室、健身房、印刷车间和小型教堂等一应俱全。这些站点多数都设在专用舱室中,有的则利用其它舱室的空间,24小时满足舰上人员的日常需求,难怪航母会被称为“浮动的海上城市”。
强劲的动力、精良的装备、齐全的设施还只是航母的物质基础,要让这座异常复杂的超级战舰运转起来形成战斗力,人员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协作才是关键。按照美国海军的现行规定,航母上配有舰长和副舰长各一人,下设行政、航海、航空、工程、维护、武器、作战、训练、供应、医疗等多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下辖若干勤务分队,如航空部门就设有分别负责飞机在甲板上的调度与安全、弹射器与阻拦装置操作、机库内部管理、燃料加注、飞行管制等多个分队。此外,相对独立的舰载机联队在随舰行动时也是航母组织体系的一部分,也包含管理、作战、维护等部门。
精心的维护保障着航母及其舰载机的正常运作
上至舰长下到水手,航母上每个岗位都制定有详尽细致的工作条例,每个人都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各岗位各部门之间也有尽可能明确的协作关系,力求做到组织严密、环环相扣、分工明确、执行高效。对于一舰之长,与其说他是作战指挥官,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家大公司的CEO,通过副手和各部门长管理舰上的各项事务。而在投入实战时,航母要与其它舰艇编组成航母战斗群,作为旗舰搭载编队司令部人员,接受编队司令的指挥,至于空中打击任务是由舰载机联队指挥官负责。航母舰长则要确保本舰人员到位、软硬件齐备、各系统正常运作,其手下各级军官士官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指挥监管能力,保障整个编队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
周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训练可以使得舰员按部就班奉命行事,但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机器上的零件。在通常情况下,美军航母的一个标准运转周期为18个月,其中训练、执勤和休整各占1/3,也就是说至少有半年时间都要远赴海外。而在航母上服役可不像电影《壮志凌云》表现的那样总是充满着刺激和激情,尤其是对基层官兵来说,日复一日的轮班工作既紧张繁重又单调乏味。航母虽大,个人的活动空间却受到诸多限制,偶尔才有上岸的机会,还要忍受长期远离家人的痛苦,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影响到工作效率。
对此,海军管理层一方面要严肃各项军纪,及时惩戒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各种条件来鼓舞士气。在宣导教育上,每艘航母都定期出版自己的舰报,舰上的广播电视网除转播国内频道外,也播出自制节目,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实时报道本舰动态,传达上级的表彰和指示。日常通过随舰牧师、人事军官、各部门资深骨干了解各级舰员的精神状态,疏解不良情绪,指导解决个人问题。在生活条件上,不仅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提供品种多样的饮食,在保密前提下也允许舰员与家人进行电话联系,利用舰载机运送往来信件包裹。航母上还充分利用空间让官兵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在安全海域,每45天全体舰员除必要值班外都可放假一天,在飞行甲板或机库内参加大型活动和体育比赛,借此也可以增进不同种族背景、不同部门层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卡尔·文森”号上的飞行甲板烧烤活动
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组织结构
“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为“尼米兹”号航母提供伴随补给
如影随形的后勤支援
众所周知,航母在设计建造时就是只“吞金巨兽”,而下水服役后在物资消耗上也是个“大胃王”。在高强度作战条件下,一架舰载机一次出击可能就要用掉8~10吨油料和3~5吨弹药。虽然核动力航母自身不需要推进燃料(但舰上许多辅助装置仍要耗油),可以装载9000吨航空油料和3000吨各种武器弹药,也只能维持整个航空联队连续作战12天左右,而航母设施以及飞机的维护保养还需要各式各样的零部件和技术器材。另外按照设计要求,航母上应装载可使用90天的生活物资,但无论是作战装备还是生活所需,都必须随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储备量,不能等到差不多用光了才补充。更何况航母出海时还得带着多艘战舰保驾护航,这些“跟班”同样要一路“吃喝”,所需的也都是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的物资,因此航母编队对后勤补给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作战与后勤实际上已经一体化。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航母编队在出发前,就要先根据兵力规模、任务类型、航线所经地区的条件等因素计算出各类物资的需要量,制定相应的后勤补给计划。由于航母编队出航时间长,作战距离远,单靠从本土进行运输补给远远不够,所以美国海军建立起梯次配置的远洋补给体系。首先是海上伴随保障,即安排一艘航速高、续航力大的综合补给船直接与航母编队共同行动。目前美军使用的是“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满载排水量4.9万吨,可装载大量燃油、弹药、冷冻货和淡水等物资。舰上配备自卫武器和3架运输直升机,设有6个补给站,可在航行中随时为航母和其它舰船实施补给。其次还有多艘弹药运输船、油船、货船、修理船等后勤支援船只进行第二梯次保障,负责在危险性较小的作战海域附近为航母编队提供接力补给和维修救助等服务。此外,美国海军还不惜巨资在海外建设网络化的前进基地,贮备各类物资,让航母编队和辅助船只在往返途中就可获得充足的补给。
巨大的消耗使得航母在作战期间每3~4天就要接受一次综合补给,而海上伴随保障就提供了80%的补给量,通常采用纵向、横向和垂直输送相结合的立体化补给方式。纵向补给也称船尾补给,由补给船从船尾放出管道与跟在后方的船只相连,操作简单,但只适用于输送液体物品。横向补给又称舷侧补给,在补给船与接收船并列同向航行当中,通过双方设在舷侧的多个补给站利用索具、吊杆等连接装置输送弹药、液货、干货等物资。垂直补给则是由直升机装载或吊运成箱货物,灵活性很高,尤其适合拥有宽大甲板的航母,必要时还可派出舰载固定翼运输机运送急需的物品。
重型海上补给系统一次最多可以运输5吨货物 由于实施补给时各舰艇都要降低航速、停止攻击行动,为避免贻误战机或遭敌偷袭,必须尽可能缩短物资输送的时间。补给船上储存的货品事先就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标准化包装,采用机械化仓储技术,便于按需要快速调运到甲板上,再通过高速传送装置和直升机转运出去。目前美军航母接受一次综合补给所需的时间估计为3~5个小时,而正在研制的“重型海上补给系统”将比传统的标准补给方式更为快捷和安全,可在5级海况下一次横向运送超过5吨的重型货物,并进一步提高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减少所需人力,有效缩短航母补充各类物资的时间。
MH-60S直升机向航母甲板吊运武器
C-2“灰狗”舰载运输机负责向航母运输人员、小件货物和邮件
周到细致的医疗保障
虽说现代化的航空母舰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比中小型舰艇要好很多,但毕竟还是一台作战机器而非豪华游轮。航母长期处于气象复杂的大洋深处,舰上机械、电子设备众多,装载着大量化工产品和危险品,充满各种噪音、振动、辐射和有害气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舰上人员每天都要从事快节奏高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工作,身心压力大,引发伤病在所难免,严重时会削弱战斗力。为了维护本舰以及整个航母编队的卫生条件和人员健康,航母利用内部空间大的优势设立了多功能的医疗部门,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保障服务。
“尼米兹”级航母上的医疗部门相当于一所综合性的小型医院,设有体检室、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药房、普通病房和隔离病房等,拥有各种专业医疗设备和55~80张病床。该部门长配备两名副手,一名负责行政人事业务,另一名负责指导医疗业务。舰上常驻包括高级军医、内外科军医、心理医生在内的9名医务军官,以及34名受过相关培训的医务士官和看护兵,可以实施常规和应急的诊疗或手术。当舰载机联队上舰后还会增派两名航空军医和15名辅助人员,主要为飞行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另外,牙科部门配备有5名牙医和16名助手,为全体舰员进行牙齿和口腔方面的日常检查和医治。他们都接受过急救训练,在战时也可协助抢救伤员。
美军海上医疗保障体系分为三级:舰艇自身保障、伤病员收治保障、医院船保障。航母上的医疗设施比较齐全,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可以承担二级保障,而且工作周期长、职责范围广,因此具体任务也是多种多样。
在平时,航母医疗部门不仅是充当“随舰医院”的作用,为各级舰员开设门诊、急诊及各种临床服务,解决患者的病痛问题,同时还要在舰上开展全面的卫生保健和预防检疫活动,其中包括:对舰员进行定期体检和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制定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针对舰上人员密集、舰队所经地区复杂的特点做好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舰上的食品和用水及加工过程进行日常检查,监督各部门对工作和生活场所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指导环境消毒和控制病虫鼠患,对垃圾废料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为处于噪音、高温、辐射等不良条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有效防护;与作战训练相结合,培训舰员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掌握发生核、化、生攻击时的基本应对措施,定期举行模拟演练。
“里根”号航母上正在进行伤员救助训练 在战时,航母医疗部门按照事先制定的各种战伤和事故处理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大量伤患开展分类救治。在接收各舰艇送来的伤病员后,医护人员对其中特别严重者实施紧急救护,稳定其伤病情。对不同症状的伤病员进行检查确诊,相应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各种医治措施,并利用病房及设备进行初步的康复治疗。如果病床不够,还可在航母上的其它空间开设应急救护所。对于需要进一步救治的伤病员,则利用舰载机或交通艇将其后送到附近条件更好的医院船和陆上基地,接受后续治疗。
舰载机飞行人员是海军“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出勤效率直接关系到航母的作战能力,因此航空医学保障也就成为航母医疗工作的重点。在出发前,航空军医要对各飞行机组做全面体检,防止带病上舰。随航母出海后,要对机组人员的日常生活严格把关,确保饮食符合营养和卫生标准,居住舱室保持清洁舒适,减少休息时所受的干扰。在紧张的训练和作战期间,航空军医还要密切关注机组人员的身心状态,判断其是否适合继续飞行,合理运用锻炼、理疗和其它手段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尽可能使飞行任务不受影响。
分秒必争的救生损管
一支航母战斗群有10艘左右的大小舰艇、近万名官兵和上百架舰载机,长期在海上巡弋,飞行人员和舰员因意外事故或作战损失而落水的情况时有发生。迅速组织救援行动、挽救人员生命也是航母日常活动的重要部分。航母上通常设有一支海上救生分队,负责搜寻和救捞落水人员。这支分队使用两架装有救援设备的直升机,除驾驶人员外还配备有救生员和医护人员。在接到搜救命令后,救援直升机立即出动前往出事海域,通过落水者随身求生装置发出的信号确定其具体位置,或沿着划定的搜索航线利用红外探测和人工目视等手段进行寻找。发现落水者后,直升机接近并悬停在目标上方的固定位置,启动绞车放下吊索,让救生员下到海面帮助落水者套上索具再拉上直升机,随机医护人员在返航途中就可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在平时,各级人员都要学习海上求生技能,而飞行人员还要进行海面迫降和水下逃生训练,以便在救援到来之前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除了能救人,还要会“救”船。航母本身体积大,在战时是易受攻击的目标;舰上装满各种设备和易燃易爆品,平时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可能性也比其它舰船要大。虽然二战结束后至今,还没有一艘在役航母因受损而沉没,但航母上的危险意外仍屡见不鲜,美国的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上都发生过严重事故。如1967年7月29日,进入越南外海的“弗莱斯特”号航母正在执行轰炸任务,因安全措施不当,甲板上一架飞机挂载的火箭弹突然自行发射,引发一系列爆炸和大火,造成近200人死伤,60多架飞机被毁。航母船体也严重受损,不得不退出战斗返港大修。
身穿防护服的损管人员在航母损管中心参加演习
为了提高航母的生存性,使之在遭到攻击或发生事故后仍能保持基本的运转,展开自救行动,尽快恢复战斗力或安全撤离,除了在设计建造时加强船体内外防护外,还必须重视损害发生后的管制能力,这可以说是航母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航母结构复杂,设备众多,舰载机的起降作业又相当频繁,其损害管制体系也非同一般。在硬件方面,航母上布设有一整套自动化损管信息网络,包括传感器、警报器、显示面板、决策与控制系统等,对全舰各部门进行统一的危害监测、数据传递和指挥调度。在要害部位安装有防火隔离门、泡沫喷洒系统、水雾装置、高压水泵等,在各处配备通用损管设备如消防栓、排烟通风系统、应急修理工具、堵漏排水器材。
在人员组织上,航母设立全舰损管中心、多个局部损管维修站和基层损管战位,由舰长和各部门长逐级指挥损管行动,以电子通讯系统取代过去的电话网,既缩短了反应时间,也避免在信息传递中出现人为错误。舰上有30个损管队可随时调用,配备专业器材和防护装备,还有潜水员小组负责水下损管作业。在多次事故的惨痛教训后,美国海军专门建立了损管训练基地,提高损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应变能力,其他人员也要通过日常训练和定期演习掌握基本的损管技能。
然而,损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仍是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长时间的海上执勤阶段中要严格遵守各项有关安全保障的规章制度,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落实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各种损管设施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否则会出现漏洞而酿成灾祸。如1981年5月26日夜间,一架EA-6B电子战飞机在“尼米兹”号航母上降落时失控,撞向甲板上其它飞机后爆炸起火,最终导致60多人伤亡,10多架飞机受损。经调查发现,EA-6B飞行员服用禁药造成着舰操作失误,多名舰员吸食大麻影响到降落引导,加上事故发生后现场部分消防设备失灵,与控制中心的联系中断,导致损管措施不当,增加了伤亡和损失。可见,常备不懈、防微杜渐才是保障航母安全的根本之道。
“尼米兹”号上的降落失控事故是深刻的安全教训
事故后的“尼米兹”号返回诺福克母港
从拥有到强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海上强国装备航空母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研制和使用经验,作战运用更为成熟。相比之下,前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的道路上颇为曲折,后来的俄罗斯只继承到一艘“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中型常规动力航母。这艘在1980年代设计建造的航母满载排水量6.75万吨,采用蒸汽轮机推进,人员编制约为2000人,最多可搭载60架各式飞机。与西方航母最大的差别一是舰上安装有大量的反舰和防空导弹,二是采用上翘的滑跳式甲板供固定翼舰载机起飞。“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更强调独立作战能力,单舰火力强大,可与多艘水面战舰、潜艇和补给舰组成特混编队。舰上也设有较为齐全的生活设施和医院,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中曾充当救援平台。
“库兹涅佐夫”甲板前端的12座SS-N-19垂直发射反舰导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