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三)——多炮塔怪兽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5-11-22 10:48 编辑进击的巨人(一)——康维尔B-36狂想曲
进击的巨人(二)——B-36大战超级航母
进击的巨人(三)——多炮塔怪兽
进击的巨人(四)——时髦的后掠翼
进击的巨人(五)——核动力与B-36杂技团
原作者:Armstrong
B-36B是第一种完整配置的B-36,该机与B-36A的不同之处在于换装6台3500马力、带喷水加力的R-4360-41“巨型黄蜂”发动机,该发动机比-25增加了500马力,缩短了B-36B的起飞滑跑距离,并稍稍提升了该机的实用升限和巡航速度。B-36B配备了更先进的电子设备,用AN/APQ-24轰炸/导航雷达取代了B-36A的APG-23A。B-36B可挂39000千克炸弹,比B-36A增加了6350千克,总重148778千克。
多炮塔怪物
B-36B装备了6座遥控可收放炮塔,每座配备两门20毫米M24A-1机炮,除此之外在机鼻和机尾还各有一座配备两门20毫米M24A-1机炮的不可收炮塔,使该机成为迄今为止自卫火力最强大的军用飞机。6座可收放炮塔成对安装在B-36B的前机背、后机背、以及后机腹内,炮塔固定在一个折叠吊架上,吊架通过连杆驱动,在不使用炮塔时可把炮塔收入机身,然后炮塔所在的滑动舱门关闭以减小阻力。射击时,舱门向两侧滑动打开,然后吊架复位使炮塔突出于机身。每门20毫米机炮备弹600发(机鼻炮塔除外,每门机炮备弹400发),理论射速在750发/分~850发/分之间。机鼻炮塔通过安装在机鼻右下侧的半球视野光学瞄准具遥控操纵,6座可收放炮塔由安装在6个侧气泡舷窗(前乘员舱上方两侧各一个气泡,后机身上方和下方两侧各一个气泡)内的摆动式瞄准具和旋座式瞄准具遥控操纵,尾炮由AN/APG-3雷达瞄准,尾炮手舱在后乘员舱后方。与B-29和B-50不同,B-36B的每座炮塔都有各自的瞄准站,炮手并不能切换炮塔。
从B-36B升级而来的一架B-36D,机身炮塔已经全部升出,可以看到在前机背、后机背和机腹共有6座炮塔,各安装两门20毫米机炮,自卫火力空前
这个机身中段模型很好地展示了B-36独特的收放炮塔结构和滑动舱门
机背炮塔收入机身后的样子
机背和机腹炮塔的折叠支架
机身炮塔瞄准站安装在气泡舷窗内部,机身上方和下方的每座瞄准站都配备了一个反射式瞄准具、遮阳镜、以及负责向火控计算机提供目标前置数据的自由陀螺。每个瞄准站都有环形准星作为计算瞄准具出故障后的备份。B-36B上炮塔配套摆动式瞄准具,下炮塔配套旋座式瞄准具。
前机身左上炮塔的摆动式瞄准具
下方炮塔的旋座式瞄准具
机鼻炮塔瞄准站有一个水平安装的双棱镜潜望镜瞄准具,炮手通过目镜观察时,旋转棱镜把手就能获得完整的半球视野。但机鼻炮塔的左右旋转角度只有60度,俯仰角度还更小一些。
其貌不扬的机鼻炮塔
雷达瞄准尾炮塔的最大旋转角度为80度,B-36B的尾部APG-3雷达能向后炮塔瞄准站提供目标距离、方位、高度、以及与轰炸机的相对角速度,比光学瞄准具更精确,而且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中使用。在射击时,APG-3的雷达天线会自动来回扫描直到发现目标,然后炮手退出自动扫描模式,手动锁定一个目标,之后雷达就会自动跟踪该目标并忽略其他目标。
B-36B的尾炮塔以及上方的APG-3雷达
尾炮塔实现了全自动化射击,尾炮手只要盯好雷达显示器并选择目标射击就行了
每个瞄准站都有独立的机电式计算机来解算射击诸元。炮手使用光学瞄准具套住目标后,计算机会指挥炮塔转向正确方向,然后炮手手动输入轰炸机目前的高度和速度参数,计算机会解算出目标相对轰炸机的距离和速度,以及目标方位角和俯仰角变化率等射击诸元,炮手只管射击就行了。
B-36各炮塔设计范围俯视图
B-36B的机组编制人数一般是15名,其中包括正副飞行员、雷达操作员/投弹手、导航员、飞行工程师、两名无线电操作员、3名前炮手、5名后炮手。
B-36B的飞行工程师座位,密密麻麻的仪表
1948年7月18日,第一架B-36B首飞,其性能好于预期,平均巡航速度可以维持在488千米/时。在战斗全重102965千克时,B-36B的最大速度可达613千米/时,实用升限为12950米。
第一架B-36B 44-92026
B-36B安装了斯佩里K-1轰炸系统,该系统的早期型基本上就是改进过的AN/APQ-24轰炸/导航雷达。K-1轰炸系统允许B-36在投弹航线中实施规避机动,这对二战期间的美国轰炸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它们只能水平直飞目标。K-1系统的核心是一台西电制造的AN/APS-23雷达和一部法兰德Y-1光学轰炸瞄准具,两者都配备了斯佩里SRC-1机电式轰炸计算机,所以既可以用雷达也可使用光学瞄准具进行投弹瞄准。法兰德Y-1是一种垂直安装的可伸缩潜望镜瞄准具,所以无需安装传统的光学平板玻璃轰炸瞄准窗。K-1系统的斯佩里SRC-1轰炸/导航计算机(有时也被称为A-1或AN/APA-59)可通过雷达或光学瞄准具计算出轰炸机与一个可识别地标的相对位置并自动跟踪该地标,而且具有侧风补偿功能。投弹手做侧风补偿操作时,先用准星对准瞄准点,等待目标在侧风作用下偏离准星,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再把准星重新对准准瞄准点,计算机以此计算出侧风风力,然后把该参数用在轰炸瞄准的规避机动补偿和准星校准上。在整个瞄准过程中,K-1系统会不断计算和显示地速、地面航迹角、风速、航向、以及飞机的经纬度坐标。
B-36B中的18架可以投掷贝尔VB-13“塔松”遥控炸弹,每架飞机可挂载两枚。“塔松”炸弹是在二战时期英国“高脚杯”巨型炸弹基础上发展出的自由落体遥控炸弹,长7.62米,直径1.37米,重5440千克。炸弹呈雪茄形,在重心位置安装有一个环形升力翼,尾部安装一个八角形环形尾翼。炸弹由无线电遥控的方向舵/升降舵及4个气动控制陀螺稳定的副翼操控,炸弹尾部有曳光管,方便B-36B腹部遥控站的操作员用摇杆控制炸弹飞向目标,整个过程都要目视操作,不能穿云轰炸。
VB-13“塔松”遥控炸弹,背后是一架B-50轰炸机
成长的烦恼
1948年11月,卡斯维尔空军基地的第7轰炸大队首先接收B-36B,该部队之前已经装备了B-36A。到1948年末战略空军司令部在卡斯维尔空军基地已经部署了35架B-36。
夜间正在维护的B-36B 44-92044
1948年12月5日,B-36B执行了一次6880千米的远程任务,除爬升和下降段外,B-36B在12190米的高空飞了14小时,平均巡航速度488千米/时。不过这个纪录很快就被B-36B在另一个类似的任务中打破,平均速度提高到513千米/时。
1948年12月7~8日,第7大队的一架B-36B完成了以此持续时间35.5小时的任务,从卡斯维尔飞到夏威夷进行模拟轰炸后再返回,该机向夏威夷附近的海面投掷了4500千克炸弹,这次任务的总航程超过了12800千米。
第二支B-36B部队——第11轰炸大队(重型)不久后也在卡斯维尔形成战斗力。
卡斯维尔的B-36B四机编队,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