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48:10

想像轰-20

作者:晨枫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已经相继试飞成功歼-20、运-20、直-20等多种先进飞机,歼-20开创了中国航空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的先声,运-20打破了中国独立研制大型飞机的瓶颈,直-20则将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国战术运输直升机的中坚。这些以“20”为序号的先进飞机将构成未来几十年中国军事航空风景线的主干,但在这道风景线中,轰-20是一个明显的缺失。
  轰-20当然只是作者的想象,中国连轰-10的序号都没有使用过,也没有宣布过任何研制下一代轰炸机的计划。但这不妨碍我们想象一下轰-20。


在歼-20、运-20、直-20纷纷出现的今天,中国轰炸机的主力依然是轰-6

歼轰-7更加现代化,但这不是战略轰炸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48:37

  现代战斗轰炸机已经承担了传统轻型轰炸机的战术轰炸任务,甚至部分接替了中程轰炸机的准战略轰炸任务,所以现代轰炸机都是战略轰炸机,不再有单纯的战术轰炸机了。中国现役轰炸机主力是轰-6系列。这是基于图-16的中程轰炸机,基本技术还是50年代的,载弹、航程、电子技术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在经过大量升级之后,依然只能算是物尽其用,并无先进可言。即使算上介于轻型轰炸机和重型战斗轰炸机之间的歼轰-7,中国的轰炸机园地也只能说是寂寥。中国已经具有可靠的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但依然缺乏有效的轰炸机。一般认为,核大国需要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这样才能构成足够稳定、可靠而又灵活的核打击力量。陆基洲际导弹具有速度快、射程远、难以拦截的特点,但固定的发射井使之容易受到对方的先发制人的攻击,机动发射也有阵地准备、反应时间和一旦暴露后的生存力问题。潜射洲际导弹除了具有陆基洲际导弹的优点之外,还有水下机动发射固有的隐蔽性和生存力优点,特别适合用于核反击,但存在实时指挥控制的难度较大的困难。另外由于需要在巡逻、航渡和修整之间综合平衡,常年实际部署在战位的导弹核潜艇数量并不多,不利于发挥全部核反击能力。最重要的是,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一旦发射,就无法改变目标或者中途召回,只有轰炸机才具有在最后一秒钟之前改变目标和召回的能力。这个“人在回路中”的特点是现代条件下战略轰炸机最重要的特质。
  中国的既定国策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中国的核反击只能是针对有核国家的。核大国之间的核战争的顶峰是交战双方出动所有核武器,以确保摧毁对方为唯一目的,通常以互相自杀而告终。但是即使在核大国之间,核战争也不是注定只有全面升级一条路的。说到底,战争的目的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不是寻求互相自杀。只有在不可能赢得战争或者赢得体面和平的情况下,才会无限升级到确保互相毁灭。换句话说,即使是核战争,战争能力的关键也不在于倾巢而出,而在于有控制的逐步升级,根据现阶段的战争目标,动用最适当层次的战争手段。相反,除了无所作为和就只有以命相搏的话,就十分被动。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可以在短时间内密集发射,不及时反应就等于坐视核反击能力被剥夺(如果对方的目标是核导弹基地),或者国家全面毁灭(如果对方的目标是人口和经济中心)。受到攻击的国家没有选择,一旦发现目标是自己,只有全力反击,而不可能等待事态发展后再澄清对方意图。因此,一般认为,陆基或者潜射洲际导弹一旦发射,核战争就不可挽回地进入全面摊牌的最后阶段了。


中国是有常规意义的陆基和潜射弹道导弹的,但弹道导弹一旦发射,核战争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全面摊牌阶段了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49:09

  但轰炸机有所不同。有人说,轰炸机是核大国的“身份证”,但这种虚花头不是中国研发轰炸机的理由。核战争不是没有征兆的,在接到预警后,轰炸机可以立刻起飞,避开敌人的第一波核攻击,然后转入核反击。用作第一波核攻击时,轰炸机也有独特优势。在隐身、电子战的支持下,轰炸机可以深入敌后,抵近目标,确认目标,然后待机。只有在最高统帅部最后下定决心时,才发射核武器。但最高统帅部决定改变攻击目标或者改变攻击烈度的话,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可以马上飞抵新的目标,从新开始确认目标和待机的过程,并根据任务需要,调整核武器的当量(例如美国W80核弹可以在5千到15万吨当量之间调节),甚至选择不同的机载核武器。在完成对主要目标的攻击之后,可以继续对次要目标进行攻击,这也包括主要目标已经被先期打击摧毁的情况。当然,最高统帅部决定取消攻击的话,轰炸机可以返航,避免战争升级。在核战争前夜,轰炸机升空也是最明确的战争决心和准备的信号,是有效的威慑。
  在有可能升级到核战争的高烈度常规战争中,轰炸机也有独特的作用。如果一方有能够可靠突防的轰炸机,有能力用突然和精确的常规攻击拔掉另一方的核打击能力和国家指挥系统,而另一方只有破罐子破摔、一步升级到全面核摊牌的话,前者可以逐步升级以显示能力和决心,而后者只有在被动挨打和互相自杀之间选择,战略被动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在国家战略指挥、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由飞行员根据既定指挥意图灵活选择和改变战术方案,自主完成任务。这样的灵活性和可控升级能力是陆基或者潜射洲际导弹所不具备的,也是中国最高指挥当局确实需要的。


B-2、B-1、B-52构成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力量,给美国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带来巨大的灵活性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49:27



英国是有过V系列轰炸机的,在马岛战争年代已经是在发挥余热了,退役后,英国再也没有战略轰炸机了

法国“幻影IV”实际上是放大的“幻影III”战斗机,用作战略轰炸机是勉为其难了  英国、法国放弃轰炸机不是不需要,而是国力滑落的结果。英法依然具有战术飞机投放核武器的能力,但在这样的战术核能力与全面核大战之间,已经没有了决策选择。相反,俄罗斯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维持了以图-160为主力的轰炸机力量,就是出于核三位一体的考虑。中国具有更广泛、更灵活的战争能力不是为了对别国轻易地发动战争,而是迫使别国不敢轻易地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过去没有技术能力建设真正的轰炸机力量,也没有财力,现在情况不同了,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作为核轰炸机,航程和生存力极端重要,但随着核弹小型化,载弹量的要求可以相对降低,在一次出击中向多个或者大片目标投弹已经不是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了。轰炸机世界的老大无疑是美国,美国对轰炸机的思考和使用无疑具有标杆作用。就美国而言,从B-52到B-2,核轰炸一直是轰炸机的主要任务。除了超大航程外,在B-52时代,高空高速是基本突防手段;B-1时代从超音速突防开始,但在苏联防空体系威胁日增的情况下,改为低空高速突防,这就是B-1B;在B-2时代,隐身成为突防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战后近70年里,轰炸机的核攻击能力从来没有利用过,常规轰炸反而成为主体,而常规轰炸有不同的要求。核轰炸突防的目的是为了可靠投放核弹,突防后的安全返航则是次要要求。常规轰炸不仅要求成功突防,还要求安全返航;不光要对主要目标突防攻击,还要对次要和突发目标相机攻击。事实上,常规轰炸正在越来越多地决定下一代轰炸机的要求和设计。但常规轰炸也正在经历深刻的革命。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0:12

  传统上,轰炸机是空中对地攻击的主力,轻型轰炸机以战术轰炸为主,直接支援陆军作战;重型轰炸机从事战略轰炸,以敌后战略目标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退出一线的战斗机挂上炸弹和火箭弹,转用于对地攻击,开始了战斗轰炸机这一新生事物,逐渐成为战场对地攻击的主力,但轰炸机作为远程重磅攻击主力的地位依然稳固,没有任何火炮或者战斗轰炸机可以在射程/航程或者投放当量上与轰炸机相提并论。广岛和长崎的核攻击由轰炸机投放,不是偶然的。但是,导弹改变了这一切。
  弹道导弹的射程早已赶上轰炸机。也正是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洲际巡航导弹胎死腹中。轰炸机的航程-射程优势早已一去不复返,投放当量优势依在,但作用已经悄悄转变了。传统轰炸有两种主要模式:大范围的概略攻击和高精度的点攻击。二战中,盟军对德国铁路枢纽、工业区和城市的轰炸是典型的概略攻击,对德国鲁尔水坝和大西洋海岸潜艇工事的攻击则是典型的点攻击。B-52在海湾战争证明了大规模轰炸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但那是60年代的战术对付50年代的观念的结果,萨达姆的军队徒有先进装备,但没有先进作战思想。现代地面作战的高度分布化、机动化和装甲化使得传统地毯轰炸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对平民目标附加伤害的顾虑进一步限制了概略攻击的使用。另一方面,点攻击的作用越来越大,极大提高的精度也使得点攻击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过去只有大面积概率攻击才能保证摧毁的作用。核轰炸更不需要巨大的载弹量。因此,过去对保证概略攻击效用的大载弹量现在不再是必须,现在研制全新轰炸机而把这继续主要作为“炸弹卡车”,就是误入歧途了。


B-52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



从空中看地毯式轰炸





地毯式轰炸过后的地面满目苍痍,暴露的有生力量几乎不可能生存下来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0:49

  但在特定情况下,轰炸机的载弹量依然有独特作用。在阿富汗战争中,B-1B经常在战区上空徘徊,一有地面部队呼叫,就赶去投掷制导炸弹,然后返回待机战位,准备响应下一次呼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该注意到,这是低烈度战场,现成轰炸机的物尽其用是一回事,为此全新研制就效费比太低了。在装备巡航导弹或者远程滑翔制导炸弹后,轰炸机也具有大规模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比如说,一架B-52可以挂载12枚“鱼叉”反舰导弹或者12枚AGM-129空射巡航导弹,具有强大的打击力。不过巡航导弹对发射载机的要求不高,装在特制空投托盘上用运输机像空投重型装备一样从尾门空投发射,也可以形成类似的打击力,而且不占用专用的发射载机,因此也没有必要为大量挂载巡航导弹而研制新的轰炸机。


阿富汗,在战区上空盘旋待机的B-52轰炸机

B-1在阿富汗当作炸弹卡车使用,实际上更像“炸弹邮车”,这里丢一个炸弹,那里丢一个炸弹。这是在美国的靶场测试集束炸弹

这是在伊拉克,GBU-38 LDAM炸弹连续击中目标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1:12

  轰炸机的航程和挂载能力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势,但系统采购成本、飞行员训练、作战保障、部署成本高的缺点越来越突出,比如说,轰炸机基地对跑道的要求远远超过战斗机基地,动辄要求3000米。在已经存在众多更高效费比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研制新轰炸机需要有新的动力,这就是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和随之而来的贴近目标的能力。在西班牙内战中,图波列夫SB轰炸机曾经可以单纯依靠速度甩掉大部分战斗机,但很快战斗机的速度追上来了;在二战中,美国B-17依靠速度、升限和自卫火力摆脱拦截,也只有有限的成功;B-29可以超越高炮火力的射高,但无法躲过已经进入喷气时代的战斗机;60年代美国B-70希望用持续的3马赫高速和3万米升限摆脱苏联战斗机,但米格-25的出现使得美国打消了这个主意;80年代的B-1B依靠变后掠翼的气动优势,可以在演习中的超低空贴地飞行中甩掉F-15的追逐,但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最终使得超低空突防也不再可靠。轰炸机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使其在与战斗机的竞争中,注定只可能有短暂的飞行性能优势,如果还有任何优势的话。


B-52在和航母的联合演习中进行低空飞行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1:38

  另一方面,轰炸机突防问题不那么简单。即使像B-52这样的高亚音速轰炸机,依然在现代空防环境里有不小的突防成功概率,这也是为什么B-52会预计使用超过80年的原因之一。尽管现代战斗机最高速度早已超过音速,在速度上比高亚音速的B-52有决定性的优势,但这个速度优势是短暂的。战斗机超音速冲刺通常是以分钟计的,要是时间一长,可能连返航的燃油都没有了。在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战斗机出现以前,最先进的战斗机也只能以高亚音速巡航。换句话说,要是在短暂的超音速冲刺中不能解决战斗,战斗机在巡航状态下速度并不比B-52更快。只要对敌方战斗机的部署和巡逻模式有准确情报,通过合理的途径规划,即使B-52都是有可能穿越敌方战斗机屏障的间隙突破成功的。超巡和隐身对轰炸机的效果是一样的:大大拉大敌方战斗机屏障的间隙,增加突防成功概率。
  如果目标本身就有坚强的战斗机保护,单靠途径规划就不够了,否则最终总是要撞上守株待兔的敌方战斗机。这时就要靠防区外武器来增加对方的“必守区”,变相拉大防御间隙。尽管防区外武器概念是从海湾战争之后开始热火的,B-52在60年代就开始挂载AGM-28“猎犬”空地导弹,后来用AGM-69 SRAM代替,以后更是有AGM-86 ALCM、AGM-129 ACM、AGM-137 TSSAM、AGM-142、JDAM、、JSOW、JASSM等各种防区外发射的武器可供使用,提供各种射程、速度、威力、成本和隐身水平的打击手段。B-1、B-2的防区外打击能力也非常强大,临空轰炸早已不是主要攻击手段。
  另一方面,现代隐身技术决定了较大的体积和重量并不是决定雷达反射特征的主导因素,B-2的雷达反射特征就远远小于F-15战斗机。但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使得轰炸机容易装载远比战斗机更先进、更强大的电子系统,在日益电磁化、信息化的现代战场上,这才是轰炸机的决定性优势。同时,轰炸机相对于战斗机来说造价高、数量少,对复杂高价电子系统的负担能力要高得多,进一步提高轰炸机电子系统的性能提升空间。
  B-52的电子对抗能力在越南战争期间得到证明。B-52在1964年就开始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直到1972年11月22日才有第一架B-52被越南SA-2防空导弹击落,以后在“后卫II”作战中被集中击落16架。“后卫II”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高度密集的攻击很难做到途径规划,没有任何突然性,损失率增加是自然的。在B-1轰炸机研制时,美国空军对机载电子战系统的要求是能够对任何已知和未知的机载和地基雷达进行识别、定位和压制。这个高得变态的要求超过了现有技术能力,使得AN/ALQ-161最后成为烂尾工程。缩水后的系统没有达到能压制所有已知和未知雷达的要求,但在对敌对雷达的识别和定位能力上依然达到与专用电子战飞机相当的水平。这样的要求不奇怪。现代轰炸机的航程动辄超过1万公里,没有任何战斗机有这样的航程,二战时代P-51那样的全程护航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电子战飞机有足够的航程实行伴随保障,也不能指望有加油机保障。轰炸机只有依靠机载系统实施自卫电子战,能力要相当于专用电子战飞机才够用。B-2轰炸机的机载电子战系统能力肯定超过B-1,但具体能力现在还是保密的。

在B-1轰炸机研制时,美国空军对机载电子战系统的要求是能够对任何已知和未知的机载和地基雷达进行识别、定位和压制。这个高得变态的要求超过了现有技术能力,使得AN/ALQ-161最后成为烂尾工程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2:26

  电子战技术也在悄悄但飞速地进步中。主动电扫雷达的天线可以同时向多个方向发射不同特征的电磁波,也可以把所有发射能量集中到一个波束,使得主动电扫雷达除了常规的雷达功能外,也成为电子战的利器,不仅适用为自卫电子战,也适用于进攻性电子战,可以对敌人的防空和指挥体系进行电磁压制,包括用强大的定向电磁能量强力向敌方指挥控制网络的薄弱节点注入破坏性信息,扰乱甚至瘫痪敌方的C4ISR,或者瘫痪电网、铁路、水厂、炼油厂、城市交通控制等民用关键设施为后续攻击打开通道。随着高能微波、激光和红外技术的发展,对来袭导弹主动硬杀伤的能力越来越成熟,轰炸机内宽裕的搭载能力有利于首先装备这样的新型手段,自卫和非常规杀伤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因此,以核轰炸为基本任务,但高度适合于常规精确轰炸,强调隐身于电子战能力相结合的突防和生存力,这是轰-20的设计基点。诚然,B-52、B-1和B-2都没有用于核轰炸,但都在历次重大战争中投入过常规轰炸。但是以这些战例来认识未来未来轰炸机,那就误入歧途了。事实上,美国轰炸机的第一任务从来都是核轰炸,首先形成的战斗力必然是核轰炸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常规轰炸能力。B-52用于越南是着眼于大量密集投弹的地毯轰炸的震撼效应。海湾战争中的“死亡公路”是因为萨达姆的军队尽管拥有80年代水平的装备,但只具有50年代水平的战术思想,这样的战例不是常规。B-2轰炸贝尔格莱德中国大使馆并非战术上的必要,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上和地中海的航母上就有上百架美国战斗机可以对贝尔格莱德做精确攻击,动用B-2如果不是出于刷存在感,就只能是出于作战保密的考虑。入侵阿富汗时动用B-2更加没有必要,塔利班连入侵的塞斯纳都没有能力击落。战后美国轰炸机在常规战争中的使用与其说是雪中送炭,不如说是锦上添花,甚至物尽其用。这些不是轰炸机使用的“正道”。
  但在现代常规战争中,轰炸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不再只是炸弹卡车。在现代战争,大规模毁灭有时依然必要,但对于军事强国来说,不管是高烈度还是中低烈度战场,投放大规模杀伤手段不是难题,难题是在什么时候向哪里投放与任务相称的精确杀伤手段,既达到杀敌目的,又减少不必要的附带杀伤,降低战时政治和战后重建负担。对重要目标实行精确、持续地打击和压制成为未来轰炸机的重要任务,而这个选项是在精确打击手段和情报-监视-侦察(简称ISR)手段高度发展后形成的。
  在轰炸机的发展史上,不仅有B-17、B-52那样的重磅空中打手,还有苏霍伊T-4、英国TSR.2那样的所谓侦察轰炸机。侦察轰炸机的概念在二战前就有了,但战时的使用没有获得多少成功。二战后,航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侦察轰炸机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苏霍伊T-4试图用三倍音速突防,TSR.2则试图用自动贴地飞行从低空突防。两者的重点都不是像B-52那样的地毯式轰炸,而是对重点目标的精确攻击,并利用轰炸机的航程、持续高速和自卫电子战能力,深入敌后实施侦察。T-4和TSR.2都生不逢时,夭折了。但B-2可算是侦察轰炸机的一个延伸,具有强大的隐蔽侦察和收集电子情报的能力。随着网络中心战的发展,侦察轰炸机的概念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以特别强调ISR为最大的特色。侦察轰炸机不再强调投弹当量,可以缩小尺寸,在保证航程和留空时间的情况下,只需要中型轰炸机就可以了,这将大大降低研发和部署成本。


二战后,航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侦察轰炸机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苏霍伊T-4试图用三倍音速突防,TSR.2则试图用自动贴地飞行从低空突防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15 11:52:51

  网络中心战的定义至今不很明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通过网络把参加作战的所有成员组成有机的整体,共享信息,共享决策,在平台能力、作战挂载和部署位置上最大程度互补,形成彻底的体系作战。在这样的体系中,个体成员不必具备全面的攻守能力,可以调用其他成员的能力协作实现战术目的。因此,侦察轰炸机主要担当ISR任务,大面积的攻城扒垒的粗活可以交由其他飞机或者导弹去干,甚至精确拔点的任务也可以交由导弹去干,包括高亚音速巡航导弹(包括空射、舰射、潜射)、常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当然还有远程无人作战飞机。那样的话,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抵近投弹,而是侦察、指挥和目标指引,相当于自带ISR能力的空中前进指挥部。轰炸机较长的留空时间、在抵近目标环境的生存力和多人机组特别适合这样的使命。与此同时,轰炸机固有的自带打击能力可以用于打击需要识别-攻击-核实的特别重要目标,或者打击来不及呼叫远程打击火力、需要立刻压制的突然目标。


无人作战飞机将成为未来空中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但不能代替有人轰炸机的独特作用  ISR、精确打击、待机打击也是无人机的长项,但有人驾驶的轰炸机的作用是无人机所不能取代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变能力,尤其在通信困难或者中断的情况下。即使在通信畅通的情况下,上报突发情况、上级在繁多的通信频道中及时意识到新情况的重要性、要求澄清、做出正确反应、下达命令,这样一个决策循环可能意味着战机的丢失。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就不一样,身在现场的飞行员可以根据对任务原则的理解,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抓住战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想像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