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6:08

  在研制米格-19的同时,苏联人还在加紧超音速飞机技术的试验和研发,当他们确信有成功的把握时,米格-21飞机很快就首飞成功了。米格-21卓越的性能是不言面喻的,苏军很快就作出了决定:大量装备米格-21。至此,米格-19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过渡机。
米格-21F-13原型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6:25

  对于刚刚掌握米格-17仿制技术的国家,中国对米格-19可谓求贤若渴。经过艰苦的谈判,苏联终于向我们转让了米格-19的生产技术。然而,对于一个刚刚有能力生产汽车的国家,生产超音速飞机的技术困难超乎想象,当我们终于在1964年真正具备歼-6生产能力后,大规模的装备已成骑虎之势,尽管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就拿到了米格-21的生产图纸。
当年沈飞繁忙的歼-6生产线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6:44

  我们应该感谢歼-6,他让我们提前进入了超音速时代,也使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当时,歼-6飞机并不是一款太过落后的战机,从空战的角度分析,歼-6飞机是有其独特优势的。与F-104和米格-21相比,歼-6的最大短板在于高空高速性能,但在亚音速中低空机动性方面它的弱势并不明显。尽管在推重比方面,歼-6在二代机中处于低档,但由于其后掠翼设计,翼载荷相对较小,诱导阻力也明显小于三角翼,因此,在不使用加力推力的情况下,歼-6的水平机动性能非常优越,可在速度450-750公里/小时的较大范围内进行过载2.5G以上的持续机动,在能量制胜的中低空作战中,歼-6的这种性能特点无疑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歼-7飞机在速度小于600公里/小时,水平机动性能就明显下降,因此,在中小速度范围的水平格斗中,歼-7与歼-6相抗衡占不到什么便宜。同样,在亚音速爬升性能方面,歼-6也不输歼-7。
我们应该感谢歼-6,他让我们提前进入了超音速时代,也使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8:22

  歼-6飞机比较明显的缺陷,在于大迎角的操纵性和安定性,在大迎角和大过载失速时,歼-6方向发散的特点令飞行员头疼不已,突然的机头掉转和随之而来极不稳定的失速螺旋动态,使许多飞行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歼-6在操作品质方面并非一无是处,在小于抖动迎角的大部分迎角范围内,歼-6飞机具有操纵精度高、机动迅速和安定性好的特点。凡飞过苏式飞机的飞行员,都对歼-6飞机的起飞着陆操纵品质有良好的评价。

出口巴基斯坦的歼-6在印巴战争中也是战功赫赫,图为歼-6击落印度空军的苏-7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8:38

  对我国而言.歼-6是国防工业初创期艰辛与辉煌的一个证明。对于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来说,歼-6是一个伟大的台阶。正是通过对米格-19的仿制,中国的航空工业才初步具备了设计和制造能力,才有了后来的强-5、歼-8、歼轰-7的研制成功。有人认为:空军装备建设中没有选择米格-21,而是选择米格-19是一个重大失误。其实,从米格-21引进的周期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我们把仿制的基础建立在米格-21上,中国航空工业实现全面仿制能力至少要推迟4年,国产战机的自主研发也会相应推迟。在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速度比什么都重要。
1963年9月20日,我海军航空兵大队长高翔和黄凤生驾驶歼-6战斗机,在雷州半岛上空,以291米的近距离,开炮击落美军入侵的F-104C型战斗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3-6 13:59:15

  对于空军的作战训练体系而言,歼-6作为当时的主战飞机,为空军的战斗力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空军的很大一部分战斗机飞行员有幸能够驾驶超音速战机,这对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是意义非凡的。尽管歼-6飞机没有具备像米格-21及F-104那样高空高速的优越性能,但在中空近战格斗中,歼-6不愧为二代机中的佼佼者。中国空军航空兵在国土防空作战中的大部分战功都是由歼-6创造的,而这或许是最好的证明。

1967年6月26日,我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柱书(左3)、吕纪良(左4)驾驶歼-6飞机在海南岛东南领空击落入侵的美军F-4C战斗机l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歼-6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