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与“首相”:俄国熊的长空之眼
作者:亚历山大•姆拉德诺夫翻译:李昭辉
原文发表在《作战飞机月刊》杂志
来自空军之翼
译者注:本文原文发表在《作战飞机月刊》杂志上,原作者是亚历山大•姆拉德诺夫。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别里耶夫设计局研制的A-50预警机是俄罗斯军方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俄军那支规模较小的“支柱”机队目前正在频繁地活动,包括参加了俄罗斯正在叙利亚进行的战事。
A-50U预警机采用了性能大大增强的“熊蜂-M”(Shmel-M)雷达,这提升了“支柱”预警机跟踪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无人机和在低空悬停的直升机的能力
总体概述
俄罗斯军方一直特别注重加强其规模较小且日渐老化的机载预警(AEW)部队的建设。2011年,通过引进大幅升级后的A-50U预警机,俄罗斯空天军(VKS)在该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新预警机提供了拓展的任务能力,并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到2020年年初,俄罗斯空天军麾下已经有6架A-50U预警机,这一数字约占其现役“支柱”机队的一半。无论是在俄罗斯国内还是国外,在作战和训练活动中,其“支柱”预警机机队始终频频出现在一线。
对空中预警任务的重视意味着俄罗斯空天军已经在考虑采用别里耶夫设计局研制的A-100“首相”(Premier)这一类型的新一代机载预警与控制(AEW&C)平台,不过A-100预警机平台目前尚处于测试阶段,其将在未来几年内进入俄军的飞行中队服役。A-100预警机是按照俄罗斯现行标准打造的复杂空中预警平台,其将采用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以及新的信号收集、数据处理和操作员显示设备。“首相”号称能够探测、识别(包括使用非合作式瞄准技术)、获取和跟踪小型目标(例如隐身飞行器和非战略弹道导弹),同时保留令人印象深刻的对陆地和海上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
苏联时代的空中监视平台
A-50“支柱”预警机的研制工作可以追溯到1973年,其研制工作由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塔甘罗格市的别里耶夫设计局(现名为TANTK,意为“别里耶夫塔甘罗格斯基航空技术联合体”)负责。该平台使用伊柳辛设计局研制的伊尔-76MD“耿直-B”运输机的机体,在上面集成了一系列任务套件,其中包括复杂的“熊蜂”机载雷达,该雷达由莫斯科仪器工程研究所(现称为“织女星”无线电工程公司)研制。
被用作该空中预警系统的搭载平台的伊尔-76MD运输机是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工厂生产的,下线的飞机以“初始”配置运送到塔甘罗格市的别里耶夫工厂,以便安装和集成“熊蜂”雷达系统的组件。
A-50原型机于1978年12月19日进行了首飞,但当时机上未搭载任务系统。这次首飞仅仅是“支柱”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的开端,而组成超级复杂的任务套件的零部件的可靠性很低,从而加剧了“支柱”研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与经典的A-50“支柱”相比,升级后的A-50U被认为是功能更加强大的空中预警平台,尽管其不如最新的西方同类系统先进
“支柱”最终于1984年12月获得批准,可以投入全面生产。苏联国土防空军(PVO)装备有截击机、地空导弹系统、预警雷达和指挥控制(C2)中心。苏联国土防空军于1985年正式接收了首架“支柱”。
A-50预警机当时是建立在苏联战机传统的运用模式的基础上的,即在地面控制中心的引导下拦截敌机(GCI),只不过是改为通过“熊蜂”雷达进行探测,并改由机上的操作员进行引导。“支柱”的这一运用理念最初旨在将其部署到苏联缺乏可靠的地面雷达覆盖的偏远地区,主要是指广阔而冰封的北极地区——苏联国土防空军必须提防美国空军配备有核战斗部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低空突防。
第一架A-50飞机于1985年交付给驻扎在立陶宛希奥利艾(Siauliai)的独立第67航空中队(67thOAE),因为当时立陶宛还是苏联境内的一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独立第67航空中队很快被扩编为一个装备空中预警指挥飞机的独立航空团——独立第144航空团(144thOAP)。1989年,该团移防至更靠近其主要战区的机场,即位于科拉半岛的贝里佐夫卡(Beryzovka)机场。1998年8月,该团再次移防至莫斯科东北的伊万诺沃-塞弗尼(Ivanovo-Severniy)空军基地,并获得了一个新番号:对A-50飞机进行战斗运用的第2457航空基地。
A-50“支柱”预警机(上图中展示的这架尚未进行升级)是俄罗斯空天军的一种高价值资产,已被经常性地用于支持俄军的各种活动 2009年12月,在对俄罗斯空军的组织编制体系进行激进改革期间,部署在伊万诺沃-塞弗尼基地的A-50预警机部队也进行了改革,被改编为一个作战运用航空大队,并纳入了位于伊万诺沃-塞弗尼基地的俄罗斯空天军第610机组人员换装和战斗训练中心麾下,该中心隶属于利佩茨克训练中心。然而,短短几年之后,第610机组人员换装和战斗训练中心就被重新转入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部麾下。
苏联总共制造了25架A-50预警机,包括3架原型机,最后一架“支柱”于1992年交付部队。
强大的雷达
鉴于A-50拥有巨大的旋转天线罩,因此需要对初始的伊尔-76MD运输机进行广泛的机身空气动力学和结构上的修改。其中,最明显的空气动力学改变是在“耿直”主起落架整流罩的后部增加了较大的水平边条,这两道边条为飞机提供了一定的俯仰稳定性,并且还阻挡了从地面向天线反射的雷达回波,目的是减少雷达系统接收到的“杂波”。
地面测试中的“熊蜂”雷达天线
A-50预警机的“熊蜂”雷达天线安装在直径10.5米、最大厚度2.5米的庞大“碟形”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罩以12转/分钟的速度旋转。整套组件重约10000千克,安装在机翼后缘机身后上方的两根除冰支架上,靠近机身重心,高出机身上表面约3.2米。
“熊蜂”任务系统的雷达使用带有水平缝隙波导管的机械扫描缝隙阵列天线。据称,该雷达工作在厘米波段,能够探测到远达650千米处的高空大型空中目标(如轰炸机和运输机);对低空的战斗机目标最远可以在230千米处探测到,而高空的战斗机目标最远可以在300千米远的距离上探测到。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方面推出了增强型“熊蜂”雷达,新雷达能够同时跟踪约150个目标,而原始的“熊蜂”雷达系统只能同时跟踪60个。A-50预警机的任务系统能够帮助机组人员自动引导多达12架己方的战斗机展开拦截行动,并通过数据链为这些战斗机提供瞄准信息。
A-50预警机的机组人员正在升级后的显示器上处理相关信息 “熊蜂”雷达具有两种主要的操作模式:准连续波模式和脉冲多普勒模式。前者用于对空中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而后者则有助于对海上和陆地目标的探测。通过将准连续波模式和脉冲多普勒模式交替使用,“熊蜂”雷达还可以在所谓的“交替模式”下工作。
当A-50预警机的数据链系统以“从属模式”连接到陆基的指挥控制(C2)设施上时,其可以将特定的战术情报通过数据链传给地面。“支柱”还配备了电子情报(ELINT)和无线电信号情报(SIGNIT)系统,用于探测诸如雷达和无线电通信之类的无线电发射源,并可在广泛的频率范围内定位发射源。“支柱”预警机还配备了功能强大的雷达干扰设备以保卫自己,并配备了雷达告警接收机(RWR)。自卫套件在机身尾部的两侧还整合有反制洒布器(施放干扰丝或热焰弹)。
作战使用流程
A-50预警机的机组飞行人员包括2名飞行员(机长和副驾驶)、1名领航员、1名飞行工程师和1名无线电操作员。后舱的10名战术空勤机组人员则包括1名战术空勤机组人员指挥官、1名高级战斗机控制员、2名战斗机控制员、1名高级跟踪操作员、2名跟踪操作员、1名系统工程师、1名雷达工程师和1名通信组件工程师。
这架升级版“支柱”与其机组人员的合影,机首侧面上方的字母意为“塔甘罗格”,这也是这架飞机的名字。照片摄于2017年12月,当时“塔甘罗格”号及其机组人员刚刚在叙利亚完成了一次战斗部署并返回基地 战术空勤机组人员指挥官管理着各位战术人员的工作流程,并与陆基和舰载的指挥控制设施进行通信联络。跟踪操作员通过其战术态势显示器监视着指定目标区域的空中、地面和海上情况。在复杂的战术情况下,当自动模式变得不可用或不合适时,战术空勤机组人员会对自动目标获取/跟踪和识别系统的操作进行调整,改为手动跟踪和识别选定的目标。
显示系统可以在跟踪操作员和战斗机控制员的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关的目标信息,目标的相关信息呈现在屏幕上表示目标的符号旁边的一个“标签”中,该“标签”中包含目标的参考编号(由跟踪操作员赋予)、方向、高度、速度和敌我识别情况,而己方的战斗机“标签”上还显示有其燃油情况和武器控制系统模式的信息。
“支柱”概况
A-50预警机的正常起飞重量为190吨,其中包括60吨燃油。在空中的战位上飞行巡逻时,“支柱”通常会飞一条外观类似阿拉伯数字“8”的航线,两个圈的圆心之间相距100千米,飞行高度为10000米,飞行速度为600千米/小时。如果不进行空中加油,那么“支柱”只能在距离基地1000千米远的距离上滞空4个小时。除了飞“8”字形的航线外,A-50预警机还能够飞另外两种自动化的飞行航线——“跑道”(racetrack)模式和“航班”(shuttle)模式。
“支柱”预警机最初使用的圆形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支柱”预警机配备了先进的飞行管理系统,可让飞机在进行预先编好程序的巡航飞行时在保持机翼处于水平状态下进行平缓的转弯,这就为机上雷达的工作创造了最佳条件,即能始终保持雷达天线处在水平位置。
今天的“支柱”
今天,俄罗斯空天军时刻保持着多达12架A-50预警机和升级后的A-50U预警机处在服役状态,它们部署在伊万诺沃-塞弗尼基地,装备了两个中队。在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伊万诺沃-塞弗尼机场的卫星图像中,可见基地活动较频繁的停机坪上有3架A-50,而长期停放区则停了9架“支柱”。此外,在塔甘罗格市的“别里耶夫塔甘罗格斯基航空技术联合体”工厂还有3架A-50预警机,这3架飞机很可能正准备进行或已经在进行升级。
A-50预警机是一种宝贵的资产,尤其是对俄罗斯广袤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言。鉴于俄罗斯目前的政策是在北极圈以北资源丰富且偏远的领土上大幅扩大其军事和经济存在,因此“支柱”这类飞机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大西洋、太平洋以及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国际空域里,“支柱”同样很活跃,以支援俄罗斯空天军在这些空域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及其战斗机护航兵力的活动。
“支柱”升级
A-50的中期升级工作旨在提高其总体任务性能和可靠性,还为“支柱”的雷达系统增加了一套新的作战能力,其中包括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进行可靠的探测和跟踪,以及整合了现代化的数据交换终端。新的数据交换终端使该系统的地面用户可以将用户群拓展到师一级的地面部队,并增加了新的数据融合技术。
据俄罗斯空天军的消息人士称,使用新的计算能力和显示系统进行的A-50U升级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此次升级工作中,一揽子的性能提升最初是在21世纪初设计的,但直到2009年才开始进行测试,并已被并入了“别里耶夫塔甘罗格斯基航空技术联合体”和“织女星”无线电工程公司联合承担的A-50U项目之中。升级后的“支柱”缺少A-50那特有的在主起落架整流罩后半部分上的水平大边条,显然,这是由于采用了新的机载处理器,因此能够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更好的多普勒滤波处理。
新型“熊蜂-M”雷达号称能够探测到更大的空中目标集,而这一点对以往未升级的A-50预警机来说是不可能的。此外,新的“熊蜂-M”雷达还大大改善了海上监视能力。机组人员配备了全新的控制台,新控制台采用了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屏,与原始A-50预警机采用的老式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相比,新显示器能够显示更多的数据。拆下的旧设备可以减轻重量,从而使A-50U能够搭载着更多的燃油起飞,并在阵位上停留更长的时间。根据俄罗斯日报《消息报》的说法,A-50U采用的新处理器和其他重要硬件是西方来源的,来自“织女星”无线电工程公司的消息也承认了这一点。
第一架升级后的样机是“红色47号”,该机机身上喷绘的俄罗斯国家航空器注册号为RF-92957,生产序列号(MSN)为40-05,该机于2011年10月被移交给俄罗斯空天军。第二架完成升级的飞机是“红色33号”,注册号为RF-50602,生产序列号为41-05,该机于2012年12月被移交给俄罗斯空天军。这两架样机分别于2008年年底和2011年年初在塔甘罗格市的别里耶夫工厂进行了升级。“红色33号”还是第一架采用了新型深灰色迷彩涂装的升级型“支柱”,但到目前为止该机仍然是唯一一架采用这种涂装方式的“支柱”。在它之后,所有后续的升级样机均保留了首架批量生产型标准的A-50U预警机所率先采用的整洁而光鲜的涂装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升级后的A-50U都缺少A-50上的电子对抗反制撒布器系统。
这架“红色33号”(注册号为RF-50602,生产序列号为41-05)是第二架加入俄罗斯空天军战斗序列的A-50U预警机,交付时间是2012年12月,而且该机是目前唯一一架整体采用深灰色迷彩涂装的“支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