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76|回复: 13

划破苍穹的毒针——美国“毒刺”单兵防空导弹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7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Zero601
原载舰载机的整备间
来自空军之翼

  在人类将飞机等航空器投入战争后,地面部队如何对付敌方航空器的凌空侦察和攻击成为了各国防空部队的研究课题。在二战中,除了己方的航空兵部队,地面部队往往只能依靠高射机枪或者高射炮攻击敌机。
141526_original.jpg
1942年,正在操作61-K型37毫米高射炮的苏军防空部队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44年,即将面临失败的纳粹德国,利用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设计原理,开发了被称为“飞拳”(Fliegerfaust)的多管无制导地对空火箭发射器,以对付低空飞行的盟军攻击机。这种有效射程仅200-500米的粗制滥造的单兵防空火箭虽然未能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却给缴获了“飞拳”的苏联人带来了依靠单兵火箭对抗敌方低空飞行器的启示。
Luftfaust.jpg
二战末期德军研制的“飞拳”(Fliegerfaust)多管无制导地对空火箭发射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冷战的开始,防空导弹系统逐渐成为了各国守卫自己领空的重要武器。但很快,各国军方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规避敌方雷达的探测和防空导弹的攻击,作战飞机可以采用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实施突防,当时以苏制S-75(萨姆-2)为代表的防空导弹无法有效对抗低空高速飞行的目标,大型防空导弹系统本身也需要电源车、指挥车和成套的保障设备,机动灵活性很差;高射炮部队也难以及时拦截低空突防的喷气式战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始大量将直升机投入战场,如何对抗在300米以下低空的“第五空间”作战飞行的敌方运输/武装直升机,也成为了地面防空部队的一个难题。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并成为了弥补地面部队在“第五空间”对抗敌机的重要装备。
  20世纪60年代,美苏分别开发了自己的第一代采用红外制导方式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50年代末开发的FIM-43“红眼睛”(Redeye)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单兵防空导弹。苏联则紧跟其后,于1968年成功研制了9K32“箭”2型单兵防空导弹(北约代号SA-7“圣杯”)。
Sa-7.jpg
9K32“箭”2
v2-a4f1f407ab8f6413df0acb743a36a74c_r.jpg
FIM-43“红眼睛”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眼睛”服役后,其凭借操作方便、使用灵活的特性得到了美军的认可。然而,美军在进一步的测试中发现,采用PbS硫化铅导引头的“红眼睛”也拥有不少的缺点:只能在白天作战、不能攻击迎头来的敌机,只能尾追敌机;没有IFF装置(敌我识别装置),没有抗干扰能力......(这些也算得上是第一代单兵防空导弹的通病了)最终“红眼睛”于1972年停产。
1_0IdlWsR_TNxy0P4CCfedtA.jpg
美军士兵正在测试发射“红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到“红眼睛”存在的缺点后,通用动力公司拿出了改进方案,1971年,通用动力为美国陆军提供了“红眼睛II”型单兵防空导弹,1972年,“红眼睛II”被正式改名为“毒刺”(Stinger  )。
FIM-92_Stinger_USMC.jpg
正在测试“毒刺”早期型号的美军士兵,旁边的通讯军官通过电台与附近的雷达兵联络,确认敌方目标来袭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毒刺”相比“红眼睛”,采用了硒化铅(PbSe)导引头替代了硫化铅导引头,在提升了导弹灵敏度的同时,也使导弹拥有了全向攻击能力,美军士兵再也不用追着敌机的尾巴发射导弹,可以迎头硬杠了。但是,此时的毒刺依然只能在白天作战,在抗干扰能力上依然很差。
4e66996dt6765be07a0da&690.jpg
“毒刺”导弹的引导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毒刺”的性能有了革命性变化的,便是80年代时红外/紫外双色玫瑰花形扫描导引头技术的出现。红外探测器用于追踪飞机发动机发出的热能,而紫外探测器可以将飞机本体和天空分辨开来。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头技术”可以通过辐射能量中双色成分的比例关系变化来区分真假目标。运用了红外/紫外双色玫瑰扫描导引头的毒刺被称为Stinger-POST(“毒刺改”),在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的同时,能够捕捉和跟踪在任何方向、任何飞行姿态的飞机,导弹性能有了极大的跃升。1989年,通用动力进一步推出了增加可编程能力的Stinger-RMP型,可以通过升级导弹导引头数据来应对敌方干扰装置的变化(有种杀毒软件升级数据库的感觉)。
FIM-92%20Stinger%20(8).jpg
采用双联装毒刺的地面防空平台(玩过战地2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v2-f9f3d306d1750a7d99c7f6988b23c226_r.jpg
正在发射“毒刺”改进型的美军士兵,毒刺采用两级发动机,一级发射用发动机负责将导弹推出筒内然后分离,二级主发动机在远离发射手一段距离后才会点火,以保护发射手不被尾焰灼伤
  “毒刺”的早期型号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就由英军进行了少量使用。而经过种种现代化升级的“毒刺”改,其单发命中率提升到了50%。但令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群游击队员的手中,被玩出各种花样的毒刺,单发命中率居然达到了惊人的80-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毒刺”在阿富汗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阿富汗境内逐渐聚集了大量自称“圣战者”的反苏游击队,凭借阿富汗的地形特点,对苏军发起突袭。但苏军手中也拥有强大的航空兵力量,米-24武装直升机和苏-25攻击机能在阿富汗蜿蜒曲折的山谷中来去自如,只有高射机枪的“圣战者”们面对“雌鹿”的压倒性火力损失惨重。
  早期美国中情局也尝试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一批英制的“吹管”单兵防空导弹,但这种导弹抗干扰能力太差,苏军战机上的干扰器能轻易让它们失掉准头。随着“毒刺”的到来,事情出现了转机。1986年底,CIA通过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合作,开始将第一批“毒刺”导弹送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手中,并由巴军情报人员为阿富汗游击队进行导弹使用培训。
v2-c26e2644f282463de101077459b3798f_r.jpg
1987年冬,在雪地中学习毒刺使用方法的阿富汗游击队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没啥文化的阿富汗游击队员,上课总是一种沉闷无聊的事情,不时就会开小差走神,对这种导弹不了解的阿富汗人,使用“毒刺”的热情也并不高。于是,CIA采用了“鼓励金”等措施,承诺打下一架苏军飞机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赏金,以及2枚补充的“毒刺”作为奖励。来了干劲的游击队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爬上了悬崖峭壁,在苏军飞机出没的山顶附近设下埋伏,抓住机会就把导弹架在肩上,在瞄准器和红外探测器同时锁定敌机后,扣下扳机,导弹出筒,“毒刺”就奔着苏军战机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声回响在山谷里的沉闷爆炸声。
v2-9d6efc77b3849075d0c04eeeff9cc48f_r.jpg
1988年,站在山顶等待苏军飞机接近的阿富汗游击队员,旁边的游击队员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是否有苏军飞机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迅速增加的飞机和直升机的损失,老毛子们很快意识到了不对劲。在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攻击清剿行动中,苏军缴获了一部分“毒刺”,明白了是美国佬在搞事情。
v2-3ebd394b7742d13860942a6339d8527e_r.jpg
被苏军缴获的“毒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4-25 04: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