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无人机 发表于 2015-9-7 08:48:26

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次展出中空长航时无人机

    8月13日至16日,两年一度的台北航空航天暨防务技术展览会(TADTE)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举行,共计126家岛内和海外公司参展。本届展会首次设置了无人机展区,参展商数量从2013年的3家增加到12家,推出的新产品包括DWTEK公司的“调查者90”/遥控水下机器人、GEOSAT航天技术公司的高精度无人驾驶正射影像系统、碳基技术公司的无人驾驶测绘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次展示了一种中空长航时(MALE)无人机,这是其成立以来研制的最大尺寸的无人驾驶战术平台。该机由航空系统研究所(ASRD)自行设计,但从总体构型来看,明显参考了美国的MQ-9“死神”无人机的总体构型。据ASRD负责人介绍,该机可以携带多种载荷,用于情报搜集、监视、侦察、环境研究和海岸巡逻等任务。

   自主研制发展

    台湾地区自行发展无人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国防部”就开始考虑引进和装备一种战术无人机。经过多年评估,台湾军方希望购买一种航程远、机载设备先进的无人机,并多次与美国私下洽谈,希望得到“捕食者”无人机,但都遭到婉言拒绝,一直未能如愿。

    究其原因,美国国防部如果向台湾销售“捕食者”无人机,就必须对台湾军方开放GPS导航卫星的军用信道,而美国国防部不愿意轻易对外开放,因此没有同意出售这种型号无人机。于是,台湾军方决定由下辖的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着手研制集侦察和攻击于一身的无人机。

    此前,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曾经在90年代中后期自行研制出“天隼”系列小型多用途无人机。其中,“天隼2”无人机采用上单翼、双尾撑和推进式发动机的构型,机长4米,翼展5米,可常规起飞或弹射起飞。“天隼2”无人机的最大起飞重量120千克,有效载荷25~30千克,可携带电视摄像机和前视红外传感器。该机可以执行多种军事任务,包括实时战场侦察、目标捕获、目标跟踪和通信中继任务。

    在此基础上,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中翔”系列无人机,主要用来执行昼夜侦察、监视目标、跟踪定位和电子战等任务。其中,“中翔1号”无人机样机在1997年TADTE上第一次公开展出,但是由于台湾军方无意购买,并未投入生产。

    1999年6月,“中翔2号”无人机首次公开展示,研制与测试工作持续到2005年,一共生产了5架原型机。在投入批生产后,“中翔2号”更名为“锐鸢”,是一种全天候、长航时、多用途战术无人机。该机配备了光电和红外传感器,最大飞行速度180千米/时,最大飞行高度为4572米,续航时间达到8小时。

    初步装备使用

    2008年,一架“锐鸢”无人机曾经参加了“汉光演习”演习。当时,该机主要任务是飞到演习场的上空,获取演习的图像,再把这些图像实时传回到观礼台的屏幕上。由于传感器的性能有限,“锐鸢”传回的图像质量不太清晰。

    在此期间,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模拟和激励技术部开发了一种先进的无人机外部驾驶/内部驾驶模拟器,包括一个供内部驾驶员和任务载荷操作员使用的全功能模拟地面控制站、一个实时控制模块和一个四通道图像生成器。

    2013年9月底,“锐鸢”无人机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和试飞评估后,正式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执行侦察、战场管理等任务。2014年3月,台湾地区陆军特种作战部队装备了8套“锐鸢”无人机系统,每套包括4架无人机,共计32架。

    2014年3月初,台湾军方无人机在南沙活动首次曝光。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军方以海军“旭海号”船坞登陆舰为平台,在南沙太平岛测试了“锐鸢”无人机。这架无人机升空后,侦察了太平岛各阵地、海岸线与中洲礁,同时进行了适航飞行与操控电子信号测试。

    与此同时,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始逐步规划“锐鸢”无人机的近海巡逻功能。今年4月19日,中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曾在2012年和2014年下旬,两度邀请“海巡署”人员参观航空研究所,听取有关“锐鸢”和“红雀”的介绍,希望“海巡署”能列出采购计划,用于救灾与军事侦察。

    然而,“锐鸢”的性能有限,未能获得“海巡署”的青睐。“海巡署”经过评估后发现,“锐鸢”无人机承受风力能力有限,在8级风情况下便无法起飞,在从陆地跑道升空、出海10海里后,海面上空的风向与气候条件就对其操控产生不利影响,且机上侦察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或夜间,对海面目标的侦察能力不足。

    总体设计特点

    2010年10月,中国台湾推出无人机研制计划的一些情况。当时,台湾防务部门表示,台湾地区空军已经确定了无人机的需求,在采办清单中没有考虑任何美制侦察机。这表明,台湾不会寻求从美国采购RQ-4“全球鹰”,而将致力于发展本土研制的无人机。据称,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新型战略无人侦察机。

    早在2009年,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根据台湾地区空军的需求,开始研制无人侦察机,原计划在2013年底完成。但空军方面屡次修改项目需求,从计划最初要求飞机类似于MQ-9“死神”无人攻击机,到后来变更为必须集“全球鹰”和“死神”无人机的功能于一身,同时具备侦察和攻击能力,可飞往大陆江西与广东沿岸一线的军用机场上空执行侦察任务。显然,这写要求大大超出了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能力范围。

    于是,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发具有挂载弹药能力的“中翔3号”无人机,可以作为下一代台湾地区空军的打击平台。此次公开的这架大型无人机是目前仅有的一架原型机,希望通过本届防务展让外界了解其在武器研发领域的能力。

    从外形可以看出,这架原型机与通用原子能公司生产的MQ-9“死神”相似,采用了相似的大展弦比机翼和相同的尾翼构型和尾部推进器。该机采用固定式主起落架,机头下方设计有传感器转塔,可以安装前视红外传感器和光学照相机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架原型机在机翼内侧下方设计有外挂架,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察打一体的无人机。

    该机的机身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油箱则采用橡胶材料,均为岛内厂商产品,但拒绝透露它的重量、航程和长度等参数。外媒估计,它的机长大约在14~15米之间,翼展大约为20米。从后部细节来看,该机可能采用了奥地利Rotax公司的新型活塞式发动机,与MQ-9无人机的动力装置存在性能差距。ASRD透露的信息也证实,这架原型机起飞时需要1000米的跑道,说明其动力装置的性能十分有限。

    飞行测试过程

    外表光滑、灰色涂装的无人机设计用于昼夜执行各种民用和军用任务,可以携带多种载荷,用于情报搜集、监视、侦察、环境研究和海岸巡逻等任务。虽然此次展会展会上公布的信息有限,但ASRD提供的情况简介表明,这架无人机可以自主起飞和降落、自主导航、多飞行器控制、空中通信中继和地面网络控制,完成实时视频传输。

    由于这架原型机的起降距离长达1000米,而且起降都按照飞机程序,并接受机场塔台的指挥管制,因此长时间放在台东空军基地内进行各项联网导控与实时图像传输等功能测试。由于台湾气候环境的不同,这架无人机仅在环境与高空测试中就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测试与修正。目前,这架无人机的航程超过2000千米,为了进行续航力测试,操控人员分三班轮流交替完成这项测试。

    目前,这架原型机仍然处在测试阶段,如果完成测试工作后接到订单,将进行批生产,到时才会正式命名,正式成为台湾军方的制式武器装备。从理论上讲,“中翔3号”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飞越台湾海峡,执行针对大陆的侦察任务。无疑,台湾军方将会提升其在两岸电子侦察和情报中的能力,将对两岸目前的军事态势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最初研制目的来看,“中翔3号”甚至可以作为下一代台湾地区空军的打击平台。目前,这种无人机是否具备武装攻击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导航、通信、起降能力达到设计性能后,才会尝试加装各种任务载荷,同时也要考虑“国防部”的指导与需求。长远来看,台湾军方还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无人机技术,开发新的远程巡航导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次展出中空长航时无人机